“彭公!”司馬懿突然厲喝。
“今劉備虎據中原,擁百萬之眾。”
“若我蜀魏不另謀富國之策,難道坐以待斃乎?”
他轉向曹操,言辭懇切:
“大王明鑒!李翊能以商道強幽州,我等為何不能以錦業富蜀地?”
“若因循守舊,他日兩軍對壘。”
“我軍糧餉不繼,刀兵不利,縱有險關雄城,亦難擋劉備雷霆之勢啊!”
“愿大王明察!”
言罷,竟納頭便拜,磕地如搗。
殿中一時寂然。
曹操終于緩聲開口:
“孤以為,仲達之言甚善。”
“著令汝辦理此事。”
彭恙、秦宓面如土色。
司馬懿則連連頓首謝恩,感激不盡。
詔令既下,司馬懿即著手整頓蜀錦產業。
他深知,若欲使蜀錦成為魏國經濟支柱,非大刀闊斧改革不可。
他先奏請曹操,請于少府之下專設“錦官署”。
曹操從之,命其領錦官令。
總攬全國蜀錦生產、貿易諸事。
又于成都、廣都、江州三地設立織造坊。
各置監工、匠師、染匠百人,嚴明分工。
同時,司馬懿也意識到了蜀地非常適宜養殖蠶桑。
但是蜀地的桑田大多分散,產量不穩。
于是司馬懿下令:
免除桑戶賦稅,凡植桑十畝以上者,免其家口算賦。
另設蠶官督產,于各郡縣置“蠶官”。
專司桑田擴種、蠶種改良。
同時,以錦易絲。
凡邊地蠻夷獻生絲者,可按市價兌以蜀錦。
為了鼓勵蜀人養蠶種桑,司馬懿更是帶頭做表率。
在家主動種了桑樹八百株。
魏王子曹丕聞之,亦在府內種了八十株桑樹,以表達對蜀錦產業的支持。
然后,司馬懿又將蜀地織戶編為“錦籍”,按技藝分為三等。
上戶者,專織貢錦,紋樣需經錦官署核準。
中戶者,織市售錦,需鈐官印方準發賣。
下戶者,織粗綢,供民間之用。
又立“錦樣庫”,收藏各地紋樣。
凡新創花式的,需先呈驗,核準后方可織造。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規范織戶,嚴控質量。
換言之,就是為了打造“品牌效應”。
因為蜀錦的巨大利潤,理論上講,并不是蜀人才有的。
因為這玩意兒畢竟不是核彈,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是沒有技術門檻的。
只要想,任何國家都能生產蜀錦。
可現實就是,只有歷史上的蜀漢吃到了蜀錦帶來的福利。
這就是因為品牌效應。
人人都認為只有蜀地產的蜀錦,才是高端產品。
穿魏國、吳國產的,那就是穿偽劣產品。
包括吳人、魏人自己都這樣認為。
實事求是的講,魏人與吳人生產出來的蜀錦,質量上真的就被蜀錦完爆嗎?
那肯定不至于。
說到底還是品牌效應在作祟。
司馬懿觀察到,李翊發展幽州經濟時,就曾專門帶頭穿幽州的毛皮大衣。
漸漸地使得“幽州毳貨”開始暢銷全國。
這其中,少不了“名人效應”帶來的“品牌效應”。
所以打造蜀錦的品牌也很重要。
并且,司馬懿認為蜀錦一旦發展起來,銷量與利潤肯定是會大于幽州毳貨的。
因為幽州毳貨說到底是毛皮大衣。
這對于漢朝以士人為貴的社會而言,始終不是那么上得了臺面的。
而且,從成本上講,毳貨遠比不了蜀錦的。
蜀錦那是純手工織造出來的,成本不低,相當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