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官貴人也大多愛穿。
何況,毛皮大衣這玩意兒也就暢銷在北方,南方人可不愛穿。
但錦緞就不同了,這是真正一年四季都能穿的奢侈品。
幽州毳貨是偽奢侈品。
在司馬懿大刀闊斧的改革下。
一顆顆桑樹拔地而起,一臺臺紡織機應聲落地。
據當事人說,錦令既下,蜀中桑田十增其七。
逢市集日,婦孺攜絲絡繹于道。
至章武三年時,蜀錦歲入達三百萬錢,占魏國歲賦四成。
不過,司馬懿對全國的掌控力畢竟沒有諸葛亮那么強。
諸葛亮雖然發展蜀錦,但并未輕視農業發展。
他是推崇農商并重,一起發展的。
司馬懿當然也不希望落后農業,但精細程度又遠不如諸葛孔明。
這就導致蜀地內,農商易勢,織戶驟貴。
這日,
成都一西郊,老農李申蹲在田埂上,望著自家三畝桑林發愣。
去歲他拔了半畝粟苗改種桑樹,今春賣絲得錢竟比往年全家的收成還多。
而隔壁王翁捶胸頓足,嘆道:
“早知去歲就該聽錦官署勸,全改桑田!”
這是成都民眾的冰山一角,大家過于看重蜀錦之利。
導致織戶漸漸貴重于農戶。
當然,這絕非是曹魏政府所想看到的局面。
只是有些東西的確事與愿違。
但至少蜀錦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潤,魏國政府是真的吃到了。
而且這才剛剛起步,之后只會吃到更多。
但這又衍生出了一些新的問題。
那就是奢靡成風,禮崩樂壞。
蜀錦的興起,為蜀人帶來了海量財富。
當一個一名不文的窮小子,忽然擁有了巨額存款時。
通常想到的都是享受,而非存蓄。
成都文士許靖在對此痛陳道:
“今蜀中稚子佩錦囊,娼優著貢錦,市井婦人竟以金線緣履。”
“吾嘗見耕夫棄鋤觀錦市,問之則曰‘織一日錦勝耕十日地’。”
蜀錦帶來的巨額財富,曹魏政府沒能夠第一時間讓底層百姓將之收好。
從而帶來了大量的浪費。
再有,便是漢人與蠻人的利益沖突了。
由于司馬懿在全國范圍內,鼓勵種桑樹,墾桑田。
這就導致以越嶲郡為首的,以蠻族居多的州郡出現了大量漢蠻沖突。
起因就是,漢民強占彝人林地改桑田。
彝人對此感到十分不滿,于是組織族人。
夜焚桑林,懸錦匠首級于寨門。
而司馬懿對此的解決方式是——
“著都尉率錦市護衛剿之,俘者罰為官奴織錦。”
司馬懿對待少數民族的態度,可沒有諸葛孔明那么溫和。
在他看來,這些都是妨礙他發展蜀錦,壯大國家的刁民。
誰敢阻攔他,他就殺誰。
由于司馬懿沒有選擇調和漢蠻矛盾,反而拉偏架,支持漢人侵占蠻人的林地。
這就導致兩族矛盾愈發深厚。
當然了,這畢竟才第一年。
上述的種種問題,都還不至于動搖整個國家的根基。
從大方向上講,蜀錦產業還是極大促進了魏國經濟發展的。
至少為魏國儲備了大量的滅漢之資。
章武三年,初夏。
成都魏王宮,大殿之上,金絲帷帳垂落。
燭火映照下,滿朝公卿皆著蜀錦朝服。
曹操端坐王座,著一襲云鳳紋的錦袍,襟口金線盤繞,在晨光中熠熠生輝。
“仲達。”
曹操撫袖輕笑,“這蜀錦之制,果真是巧奪天工。”
“才一年時間,竟能織造至此,此卿之功也。”
司馬懿出列,躬身道:
“賴大王洪福,今歲蜀錦歲入預計將破一千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