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接受科舉制,那老百姓就要把你的人頭掛路燈了。
也就說科舉制在古代真正完善,
需要花費至少三百年時間,外加一個黃巢。
這項工程太過龐大了,顯然不是李翊這一代人能夠完成的。
李翊所能做的,就是先把科舉制這個框架搭好。
留給后人一個模板,讓他們在此基礎上改良完善。
這下,是真的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當然了,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
漢末是世家大族發展的一個峰口。
這個峰口選擇很關鍵。
如果走曹魏的老路,那就是下一個魏晉南北朝。
如果李翊能完成自己的宏偉計劃,就能避開魏晉時期的劫難。
為此,李翊已經準備太久太久了……
聽完李翊的分析,劉備思索片刻,緩緩點頭:
“愛卿此法,倒是巧妙。”
“只是……那些落選的世家子弟,豈不怨恨?”
李翊笑道:
“陛下多慮了。”
“增設名額,世家必喜。”
“此利大于弊之事,地方豪強世家豈有反對之理?”
還是利用人性弱點。
雖然察舉制主要服務于世家,但世家內部也要分家。
每年的孝廉、茂才名額就那么幾個。
基本上被那些關系硬的大族給壟斷了。
其他世家當然不甘心。
如果朝廷愿意增設名額,他們肯定舉雙手贊成。
雖說要考試,但至少給了他們一個機會。
這是妥妥的陽謀。
“設考試,寒門亦可進。”
“世家子弟雖多,但朝廷只取最優者。”
“他們只會怪自己才學不精,而非怨恨朝廷。”
“況且,名額既增,他們反倒會覺得機會更多,不會激烈反對。“
劉備眼中閃過一絲贊許。
“這便是子玉常說的溫水煮蛙么?”
“正是。”
李翊頷首,正色說道:
“若驟然廢除察舉,必遭世家反撲。”
“但若先增名額,再以考試篩選。”
“久而久之,世家便會習慣朝廷主導人才選拔。”
“待時機成熟,再逐步削減舉薦之權,最終使考試成為入仕唯一途徑。”
不可否認的是,科舉制相較于本時代,步子邁得還是比較大的。
因為按照正常發展路線,察舉制過后,應當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就是走錯的峰口,直接把世家大族推向了頂峰。
完全看門第,看家庭背景,然后把人分成九等。
家庭背景好,哪怕是傻子也能當官。
家庭條件不行,那你就是一輩子受苦的命。
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豪族”正是如此。
但要說明的一點是,九品中正制在當時依然有進步意義。
因為東漢末年的時候,地方的豪門權貴已經把持了察舉,弊端百出。
被察舉的人,因察舉人才能當官。
所以他不會感激朝廷,而是感激舉主。
這也是東漢二元君主制產生的原因,屬下可以對地方官吏稱臣。
但對一個大一統王朝而言,對除皇帝以外的人稱臣真的好嗎?
所以九品中正制說白了,其初衷就是把選舉中的品第人物權收歸中央,收回地方官員的人事權。
這是有利于打擊地方豪族,加強中央集權的。
為了收回地方權力,不得已為之。
這是九品中正制的積極意義,但也僅限于此。
當曹魏真的把人事權收回到中央以后,再想改已經回不了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