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顯然不可能。
李翊搖了搖頭,解釋道:
“……非也。”
“臣之意,是先增名額,再設考試。”
“考試?”
劉備目光一凝。
“正是。”
李翊眼中閃爍著銳利的光芒,沉吟道:
“凡被舉為孝廉、茂才者,皆需入京參加朝廷統一策試,擇優錄取。”
“譬如,若某州舉孝廉十人,最終只取前三名授官,余者遣返。”
“如此一來,世家子弟雖多,卻未必能盡數通過考核。”
“而寒門俊杰若真有才學,必能脫穎而出。”
察舉制雖然對世家大族是一種福利機制。
但并不是說,世家大族真的能夠百分百壟斷官位。
據后世統計,
整個兩漢四百年,通過察舉制晉升的人當中——
官僚貴族子弟大概占了69.6%。
富豪子弟占了6%。
平民百姓占15.7%。
窮苦平民占8.7%。
也就是說,父、祖上無任何官位的平民、貧民加起來,大概占了24.4%左右。
占了全國的四分之一。
這個比例看起來雖然不高,但在那個年代已經屬于是創舉了。
在察舉制之前,平民百姓是不可能有這么好的當官機會
因為漢朝之前的選官制度,最早是西周的世卿世祿制。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有個好爹,一切都好。
沒個好爹,再努力都沒有用。
然后就是戰國時期的軍功授爵制。
這也不用考試,純看軍功。
那就是要你把腦袋別腰上,戰場殺敵,回來當官。
軍功授爵制,也算是創先河的,給了底層人民一個可以當官的機會。
但這時候世卿世祿制依然存在。
意思就是,
你拼不了爹,那你就去拼命。
但國家是不可能一直打仗的,且這種制度是在告訴你,當官兒就得拿命來賭。
對于底層人民來說,出頭依然很困難。
所以到了西漢時期,察舉制的出現是極具歷史進步意義的。
雖然它依然很拼爹。
但平民想要出頭,至少不用再把腦袋別腰上了。
雖然它四百年滋生了一大批像袁紹這樣四世三公的豪門貴族。
但不可否認的是,察舉制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
不過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從不會因為某一個人而駐足停留。
到了劉備這一朝,察舉制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需求了。
齊漢王朝迫切地需要一個更加先進、更加公平的選官制度,來為帝國服務。
而選官制度中,放眼整個古代——
科舉制就是封建時期所能做到,相對最公正、最進步的制度了。
你當然可以說科舉制依然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依然存在舞弊的案例。
但是,以古代社會的生產力,已經沒有比科舉更好的選官制度了。
從改良造紙術、改良印刷術,到大量鋪設私塾。
李翊無不是在為科舉制度做準備。
但必須要說明的一點是,科舉制本質上是在損害世襲貴族的利益。
隋唐時期推行的科舉制,就一直很不順利。
李世民能夠喊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是因為他是天可汗,底下沒人敢跟他作對。
靠著君主個人的威望,慢慢推行科舉制。
饒是如此,科舉制真正完善,且被社會接受得等到黃巢的出現了。
黃巢的事跡,給世家大族們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