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雖僻,乃邊陲重鎮,馬超新定三郡,正需能臣鎮撫。”
李翊俯首:
“陛下圣斷。”
“臣觀李嚴,善調和諸族,又通兵事,當可勝任。”
涼州最大的問題,其實是調節氐人、羌人與漢人之間的矛盾。
既然歷史上的李嚴能夠調節好西南諸戎的矛盾,那涼州羌、氐矛盾應該也能調節。
出得宮門,東方已現魚肚白。
李翊仰首望天,忽聞身后中常侍低語:
“相爺,李嚴正在宮外候著。”
李翊嘴角微揚:
“告訴他,早朝后到相府領印綬。”
……
魏王宮,成都。
暮色沉沉,殿內燭火搖曳。
曹操高坐王位,手中捏著一封密信,眉宇間透著幾分沉思。
階下,文武群臣肅立,靜待王命。
“諸卿,孤近得一信。”
“乃是荊南諸蠻遣使來投,愿為我軍內應,共擊漢軍,奪取荊南四郡。”
曹操緩緩開口,目光掃過眾人,“此乃天賜良機,孤欲取之,卿等以為如何?”
長期一來,漢蠻問題都是困擾邊境的問題。
其實,史書上一直都有記載這種邊境叛亂。
只不過他們實在是掀不起什么氣候,史書上通常只會寫“某某平”幾個字就一筆帶過了。
歷史畢竟是由勝利者書寫。
但這種叛亂的大量出現,究其原因,還是蠻人覺得漢人搶占了他們的生存空間,但又不愿融入漢人文化圈。
而漢人骨子里歧視蠻夷,認為你能跟我住一起就不錯了,哪里敢和我談生存空間?
荊南地區蠻族眾多,所以問題最為嚴重。
他們主動聯系上曹操,倒不是覺得曹操就能給他們一個公平。
而是單純想挑逗漢人內斗,他們好趁機獨立。
但不管怎么說,這種機會是不能不抓住的。
畢竟荊南交通不便,每個郡駐守的漢軍最多不過五千人。
如果有本地蠻族配合,有很大機會奪取。
曹操話音剛落,殿中議論頓起。
大將曹仁踏前一步,抱拳朗聲道:
“大王明鑒!荊南漢軍不過數千,守備松懈,若我軍突襲,必可一舉而下!”
“屆時,南可制交州,北可脅荊州,劉備必為之震恐!”
“我等反攻中原的機會便來了!”
謀臣程昱卻微微搖頭,上前勸諫:
“大王,荊南雖弱,然陳元龍有總制江南。”
“此人深諳兵略,若其回師馳援,恐我軍難以速勝。”
“且劉備若遣大軍來救,戰事遷延,反為不利。”
曹操沉吟不語,手指輕叩案幾,目光轉向一直靜立不言的司馬懿。
“仲達,可有良策?”
司馬懿嘴角微揚,緩步出列,拱手道:
“大王,荊南可取,然需借力而行。”
“哦”曹操目光一凝,“如何借力?”
司馬懿從容道,“陳登雖總制荊州,然其主力屯于淮南,防孫權也。”
“若我軍獨攻荊南,陳登必回師相救。”
“然若——”
他眼中閃過一絲精光,“若先邀孫權共擊漢軍屯駐的合肥,則陳登必全力東顧,無暇西援。”
“屆時,我軍取荊南,如探囊取物耳!”
“我軍不妨邀請孫權,共攻齊國。”
“待我軍取下荊南,許將桂陽、長沙讓予孫權。”
“一來換其出兵,二來換其與劉備交惡。”
“而我據零陵、武陵,扼守荊南要道。”
“則進可攻,退可守,一舉兩得!”
曹操拍案而起,豪氣頓生:
“善!就依仲達之策!”
隨即下令:“傳令!速遣密使赴江東,約孫權共擊合肥!”
另命曹仁、李典整備兵馬,待孫權一動,即刻南下取荊南。
眾將齊聲應諾:“謹遵王命!”
……
江東,細雨綿綿。
孫權立于殿前,負手遠眺,眉宇間隱有思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