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僚笑他多事,他卻說:
“治……治大國如……如烹小鮮,小……小事不……不茍,大……大事方能……能成。”
一日,鄧艾正在草場記錄出入數量,忽聞遠處傳來馬蹄聲。
抬頭望去,只見十余騎簇擁著一輛馬車緩緩而來。
為首者約四十余歲,面容清癯,目光如炬。
“此乃司馬將軍巡視屯田,還不速速迎接!”
隨行軍官高聲喝道。
鄧艾連忙整理衣冠上前行禮。
司馬懿下馬查看草場,見賬目清晰,稻草堆放有序,不禁問道:
“此為何人所管?”
鄧艾上前一步:
“回……回將軍,是……是下吏鄧……鄧艾。”
司馬懿見他口吃,初不在意,正欲離去。
忽見鄧艾腰間別著一卷竹簡,露出“兵法”二字,頓時來了興趣。
“汝讀兵書?”
鄧艾眼睛一亮,司馬懿可是魏國的重臣。
若能得他賞識,自己便有改變命運的機會,于是連忙說道:
“回將軍,下……下吏自幼喜……喜讀兵書。”
“尤……尤其對地……地形險要有……有所研究。”
鄧艾幾乎是公認的三國后期軍事第一人。
他倒霉就倒霉在,
在他大放異彩之前的歷史,實在是太過精彩,以至于人們時常把他忽略。
而當曹孫劉、諸葛孔明等人物相繼退出歷史舞臺后。
就更少有人關注鄧艾、姜維、羊祜、陸抗等同樣杰出的后輩們了。
其中,鄧艾是唯一一個二十年軍旅生涯,沒有任何敗績的將領。
而“偷渡陰平”這樣比肩韓信“暗度陳倉”的生涯杰作,也僅僅只是鄧艾軍事生涯的冰山一角。
像這樣的戰績,鄧艾還能拿出好幾個來。
所以把鄧艾放在整個三國歷史上,他的軍事水平都是能名列前茅的。
而鄧艾之所以能夠嶄露頭角,那是因為他遇著了一位貴人——
司馬懿被鄧艾的口吃引起了注意,而對他懂軍事這個特點又引起了他的興趣,于是示意他繼續。
鄧艾指向遠處山脈:
“如……如此地地形,若……若在此處設……設伏,可……可阻數倍之……之之敵。”
他雖口吃,言辭卻極有見地。
司馬懿越聽越驚,當即命人取來地圖,讓鄧艾指畫。
鄧艾毫不怯場,將什邡周邊山川形勢、攻守要點一一闡明,見解獨到。
“蜀中竟有如此奇人?”
司馬懿大為震驚,對鄧艾的才能又驚又喜。
“吾觀汝雖口不能言,然胸中自有甲兵十萬!可愿隨吾入府為掾屬?”
鄧艾大喜,跪拜道:
“艾……艾蒙將軍不……不棄,敢不……不效犬馬之……之勞!”
未過多久。
鄧艾又被司馬懿提拔為了典農校尉。
時值曹操枝江兵敗回返成都。
當即召集群臣,商議屯田事宜。
因為此次出征,也是曹操的一次對外試驗。
他想想看看自己打出去,會面臨哪些問題。
果不其然,糧草問題成了制約魏軍出征的第一大難題。
尤其是在司馬懿推廣蜀錦,大量的百姓開始種桑養蠶,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蜀地的農業發展。
曹操必須趁著自己還有精力,整頓魏國的農業。
“如今中原盡失,兵糧匱乏。”
“劉備則據荊州、關中,虎視眈眈。”
“我等若不盡快積蓄糧草,訓練精兵,恐難久持。”
“故孤有意在國內進行屯田。”
“公等有何人選?”
棗祗的病逝,如折曹操一臂。
這位漢末t0級別的農業專家,沒能陪曹操走到最后。
這令曹操悲痛不已。
有他在時,至少曹操目前沒出現過缺糧的情況。
如今遷移至蜀地,棗祗的離世,使這個問題變得愈發嚴重。
司馬懿出列,拱手道:
“大王,益州雖沃野千里,然水利不興,漕運艱難,軍糧轉運耗費甚巨。”
“臣舉薦一人,可解此困。”
“哦?”曹操抬眼,“何人?“
司馬懿乃拱手道:
“典農校尉鄧艾,字士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