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雖口吃,然精通農戰之法,曾獻策改良屯田。”
“臣欲舉薦于大王久矣,今正值用人之際。”
“若能使其巡視東南,必能提出良策。”
曹操沉吟片刻,道:
“鄧艾就是那個連升三級的官員?”
“罷了,既然你如此力薦,孤且給他一個機會。”
“便命他前往成都、武陽、江陽一帶考察,擬定屯田之策。”
鄧艾領命,即刻啟程。
他自成都出發,沿岷江而下。
經武陽,至江陽,沿途考察山川地勢、農田水利。
一日,鄧艾立于岷江之畔,見江水滔滔,而兩岸農田卻因缺水而荒蕪。
不僅暗嘆:
“天府之國,竟因水利不修,良田廢弛,豈不可惜?”
隨行官吏問道:“鄧校尉可有良策?“
鄧艾遙指岷江,道:
“昔……昔李冰修都江堰,使、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
“今……今我魏國據蜀,卻未能善用此水。”
“若能開鑿……鑿河渠,引水灌溉。”
“則、則荒地可變良田,軍糧可增數倍。”
他又沿涪水而行,見運輸軍糧的兵卒疲憊不堪,皺眉道:
“蜀……蜀道艱難,運糧之兵竟占去半數軍力,耗費巨大。”
“若能疏通漕運,使……使糧船直抵成都,則可省去大半人力。”
回成都后,鄧艾便連夜著書。
寫就《濟河論》,詳細闡述屯田之策。
翌日,曹操召集群臣議事,鄧艾奉書進言:
“大大王,臣巡視東南,察蜀中利弊。”
“今今今獻《濟河論》,請……請大王過目。”
曹操接過竹簡,細細。
鄧艾立于殿中,雖口吃,然言辭鏗鏘:
“蜀……蜀中土地肥沃,然水少難溉,致使使使良田荒廢。”
“臣以為,當開鑿河渠,引岷江、涪水灌溉,使荒地變沃土。”
“再于、于廣漢、蜀郡設軍屯,兵民共耕。”
“既、既可積糧,又可戍邊。”
“此、此兩全之策也。”
曹操點頭:“詳細說來。”
鄧艾繼續道:
“成、成都平原,可屯兵二萬,涪水以南屯兵三萬。”
“按十之二輪休,常保四萬兵力,邊耕邊守。”
“若、若遇豐年,收成可比西部多三倍有余。”
“扣除軍民耗費,每年可得百萬斛軍糧不止。”
“不、不消五六年時間,成都可積糧千萬斛,足以供十萬大軍兩年之用!”
群臣聞言,皆露驚色。
鄧艾針對屯田的見解,竟與棗祗之謀不謀而合。
歷史上的鄧艾,
曾在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長的水渠,灌溉農田二萬頃。
從而使淮南、淮北連成一體。
由于淮水流域的水利和軍屯建設得到飛速發展,魏國在東南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強。
每當東南有戰事,魏國大軍便可乘船而下。
直達江淮,軍費、糧食都綽綽有余,又消除了水害。
成了吳國永遠的噩夢。
而鄧艾的屯田才能,也才是真正奠定他歷史地位的因素之一。
因為三國最不缺的就是軍事專家。
而鄧艾軍事雖然優秀,但卻又做不到碾壓同時代那些金字塔頂端的前輩、后輩。
可鄧艾的屯田才能,幾乎是t0一檔。
這就太難得了。
使得后世很多人認為鄧艾的才能,是可以跟諸葛亮、曹操比肩的。
“鄧士載之策,正合孤意。”
曹操緩緩合上竹簡,對鄧艾的主張贊賞有加。
他的理論遠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
曹操看得出,鄧艾是有機會為魏國在蜀地積累大量糧草的。
司馬懿見此,亦出列贊道:
“鄧校尉之策,不僅可解軍糧之困,更能省去轉運之勞,實乃長遠之計也。”
“唯大王察之。”
作為鄧艾的舉主,司馬懿于公于私都會力薦鄧艾。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