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六年,開春。
劉備正于德陽殿中批閱奏章,忽見李翊匆匆入內,手中捧著一份加急軍報。
“陛下,成都急報。”
李翊雙手呈上竹簡,眉宇間帶著幾分凝重。
劉備接過展開,目光在簡上掃過,神色漸漸變化。
良久,他長嘆一聲,將竹簡輕輕放在案幾上。
“曹操死了。”
殿中侍立的幾位大臣聞言皆是一驚。
李翊微微頷首:
“細作來報,曹操于去歲冬日病逝于成都行宮。”
“臨終前召曹丕、司馬懿等人托付后事。”
李翊初看到這份奏報時,也感到有幾分驚訝。
因為歷史上的曹操活了六十六歲。
按理說,他應該死在四年之后才對。
不知為何,他提前四年死了。
難道說是因為他這一生屢挫屢敗,有了心魔,導致心態受到了影響?
因為心態確實是影響壽命的關鍵因素之一。
劉備起身踱至殿窗前,望著窗外微微飄落的雪花,沉默良久。
這位與他爭斗半生的梟雄,竟先他一步離世。
往事如煙,從青梅煮酒到赤壁鏖兵,從荊州對峙到中原爭奪。
一幕幕盡在眼前閃過。
“傳旨,明日大朝。”
劉備終于開口,聲音低沉,“朕要與眾卿共議此事。“
次日清晨,文武百官齊聚崇德殿。
劉備端坐案前,環視群臣,緩緩道:
“昨日得報,魏王曹操病逝成都。”
“朕雖與曹操為敵半生,然其雄才大略,實為當世豪杰。”
“今聞其歿,不免感慨。”
殿中一片寂靜。
劉備繼續道:
“曹操既死,其子曹丕繼位。”
“諸卿以為,朝廷當如何應對?”
話音未落,只見兵相太史慈大步出列,拱手道:
“陛下,曹操新喪,蜀地必然動蕩。”
“臣請率精兵五萬,入漢中直取成都。”
“此乃天賜良機,絕不可失!“
劉備尚未答言,魯肅已出列諫道:
“不可!曹操雖死,然其宗室根基深厚。”
“其必委任夏侯惇、曹洪等鎮守要地。”
“更兼司馬懿在側,此人智謀深遠,頗有城府。”
“又因司馬家族之事懷恨在心,必傾心竭力輔佐曹丕。”
“此時貿然進兵,恐難取勝。”
太史慈聞言,濃眉一豎:
“此言何謂!”
“不趁此時進兵,更待何時?”
“待曹丕穩定局勢,再想取蜀難矣!”
魯肅則正色道:
“子義勇猛,然兵者國之大事也,豈可輕動?”
“曹操經營蜀地多年,城防堅固,糧草充足,又有蜀道天險。”
“我軍若孤軍深入,糧草供給困難。”
“一旦受挫,進退維谷,悔之晚矣!”
“況古往今來,滅蜀本非易事。”
“此事尚需從長計議。”
二人爭執不下,劉備目光掃過群臣。
見荀攸立于文官之列,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似有所想。
劉備遂問道,“公達可有高見?”
荀攸今年已經六十一歲了。
他也比歷史上的自己活得要久。
按理說,到了他這個年齡,已經鮮少過問朝堂之事了。
畢竟到了他這個年紀與名望,只需要讓自己平穩落地就可以了。
多說多錯,萬一犯了點兒什么錯誤。
只會使得自己聲名掃地,晚節不保。
不過既然劉備問起,荀攸乃從容出列,拱手道:
“陛下,太史將軍欲速戰,魯大夫主張謹慎。”
“……二者皆有道理。”
“然臣以為,若只起中國之兵,急難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