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用五路大兵,四面夾攻。”
“令曹丕首尾不能救應,然后可圖。”
劉備眼中精光一閃:
“哦?不知是哪五路?”
“公達可細細道來。”
荀攸展開手中地圖,指點道:
“其一,可修書一封,差使往西涼羌族部落,見羌族酋長。”
“賂以金帛,令起西羌之兵,先從旱路取武都。”
“羌人悍勇,曹軍必分兵抵御。”
“其二,再修書遣使赍官誥賞賜,直入南蠻,見蠻王孟獲。”
“令起南蠻之兵,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
“以擊西川之南。”
“蠻兵熟悉地形,可擾曹軍后方。”
“其三,遣使入交州,命交趾太守士燮走西水,猛攻益州郡。”
(益州有益州郡)
“士燮久鎮嶺南,兵精糧足,必能牽制曹軍部分兵力。”
“其四,差使至降將申儀處,令起上庸兵,西攻漢中。”
“申儀素有勇略,又熟悉漢中地形,可為我軍前驅。”
“其五,命馬超起關中之兵,會合涼州李嚴部。”
“由京兆徑出陽平關取西川。”
“馬超威震西涼,足可令曹軍聞風喪膽。”
荀攸說完,拱手道:
“五路并進,共大兵十二萬。”
“曹丕本非治世之主,手下倚仗不過司馬懿耳。”
“其縱便有呂望之才,安能當此乎?”
劉備聽罷,微微頷首,隨即環視群臣。
“諸卿以為如何?”
這個提議劉備還是比較認可的。
因為不用起中原之兵,漢朝本土主要動用的就是雍涼兵馬。
那個地區的兵馬,本就是軍費開支最大的地方。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不用白不用。
至于其他四路,都不需要劉備來承擔糧草軍費。
所以對漢軍而言,打贏了當然最好。
打輸了,也不會有太大損失。
劉備頷首,正色道:
“既然諸位都沒有意見,朕便照此意辦理。”
“著令內閣即刻擬定章程,另密遣能言善辯之官四員為使。”
“分赴羌族、南蠻、交州、上庸。”
“另傳旨馬超,令其整備兵馬。”
“與李嚴部會合,準備出陽平關。”
“……臣遵旨。”
眾官齊聲應喏。
朝議散后,雪下得更密了。
劉備未乘鑾駕,只命兩名內侍掌燈,獨自踏雪往未央宮行去。
雪花落在他的眉睫上,很快融化成水珠。
洛陽的天氣向來如此。
“傳首相。”
劉備在未央宮坐定后,對侍立在側的黃門侍郎道。
不多時,李翊匆匆而至。
他身著絳紫色朝服,腰間玉帶微斜,顯然剛從繁忙公務中抽身。
見劉備面色凝重,李翊整了整衣冠,恭敬行禮:
“臣李翊,參見陛下。”
劉備盯了他半晌,才道:
“子玉,今日朝議,你為何一言不發?”
“須知,卿為內閣首相,百官之首。”
“魏國發生如此大事,你卻緘默不言,甚失朕望。”
李翊這才直起身來,卻不急著辯解。
只是靜靜站著,任由窗外雪光映在他清瘦的面龐上。
他今年以及四十四歲。
一晃來到這個世界,已經二十多年了。
他早已不是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年。
取而代之的,是鬢角已見霜白,眼角細紋如刀刻般深刻。
“……陛下。”
良久,李翊才緩緩開口。
“非是臣不欲言,實是臣拿不準該不該出兵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