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接著分析:
“吳地本土士人,多有軟骨之輩。”
“若得天時,大可圖之。”
劉備聞言,手中茶盞一頓:
“依愛卿之見,是想要……滅吳?”
劉備聽明白了李翊的意思。
這是打算再發動一場滅國之戰啊。
如今政權穩定了,可不是再像以前諸侯混戰那樣。
我打你一場,搶你一座城池。
你打我一場,奪我一座郡縣。
那現在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也更加規范了。
按李翊的構想,要么就別打,要打就畢其功于一役。
直接滅掉吳國。
不然你今天興師動眾打一場,賠點款、割點地。
那點賠款,都不給你來一趟的油錢。
當然了,滅國之戰所需付出的代價是非常沉重的。
所以長痛不如短痛,
與其折騰老百姓,不如讓國人咬牙忍一忍。
忍忍就過去了。
“孫氏據江東已歷三世,民殷國富,卿以為滅吳之戰需幾何兵馬?”
李翊閉目掐算,良久方睜眼,沉吟道:
“少則二十萬。”
“二十萬!”
劉備聞言咂舌,“今歲河南大旱,河北又有蝗災。”
“若征發如許壯丁,民間必怨聲載道。”
“朕以為,最多只可發十萬兵馬。”
李翊微微一笑,道:
“陛下豈不聞王翦滅楚之事乎?”
“昔日秦王問王翦,滅楚需多少兵馬?”
“王翦答曰:非六十萬人不可。”
“而秦將李信則認為不過用二十萬人,足可擊滅楚國。”
“秦王慨嘆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
“于是不納王翦言,用李信為將。”
“后秦軍南下伐楚,楚將項燕示敵以弱,且戰且退,保留精銳部隊從后突襲李信。”
“因此大破秦軍兩營兵力,斬殺秦軍七名都尉。”
“這也是秦軍滅六國之戰中,少有的大敗。”
“后秦王復啟用王翦。”
“王翦言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
“秦王從之,予王翦六十萬人。”
“今滅吳之戰,臣以為當用二十萬人。”
“而陛下執意只出十萬人,難道欲重蹈秦王之覆轍乎?”
劉備聞言一怔,旋即無奈苦笑,忍不住嘆道:
“李相還真是一如既往的牙尖嘴利,竟編排起朕來了?”
他說著,起身踱步至窗前,望著紛飛的雪花,幽幽道:
“朕登基五載,戰事方息,豈忍再陷黎民于水火?”
李翊長揖及地:
“兵者,兇器也。”
“然早定天下,實乃大仁。”
“陛下難道就安于如今的現狀么?”
“不必多言。”
劉備抬手止住,“豫州經赤壁、襄樊數戰,十室九空。”
“朕免其賦稅三載,今瘡痍未復,豈可妄動干戈?”
他轉身凝視李翊,目光深邃如潭。
劉備嘴上雖然如此解釋,就是河南經歷過戰火,還被曹操遷了大量人口出去。
他正在努力止住這塊流血的傷口。
但實則劉備心中還另有計較。
自登基以來,陳登治淮南,李翊總攬朝政,關羽、張飛皆封國公。
不可不謂之,功名赫赫。
齊漢開國四公,名聲在外。
在他們之下,還有一幫軍功大臣。
太子劉禪年方十七,若他日繼位,如何駕馭這些開國元勛?
但劉備性格又比較忠厚,不忍虧待一起創業的老兄弟。
既比如如今最令他頭疼的封疆大吏陳登。
陳登在江南有很大的實權,
劉備與陳登關系也還可以,但他很擔心陳氏在將來會在淮南成為一個尾大不掉的禍根。
但要說削權的話,又感覺為時太早。
現在的劉備,可與歷史上的劉備不同。
歷史上的劉備一生都在顛沛流離,沒機會給兒子鋪路。
這就導致劉禪對底下的軍功階層缺乏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