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劉備正式宣告將于正月十五之日,去往河南巡縣。
臨行前,趙云忽然告訴李翊,朝中有些大臣不太安分。
“相爺,云擔心此次巡縣,陛下與您都不在洛陽,朝局恐生變故。”
“如今吳魏虎視眈眈,西羌又不安分,若朝中再起紛爭。”
“只怕又要生靈涂炭,百姓遭罪了。”
趙云嘆了口氣,說道。
李翊抬手止住他的話:
“……子龍所慮極是。”
“但滅吳大計,必須先考察河南民生恢復情況。”
“陛下雖未明說,但我知他心中已有伐吳之意,只是時機未到。”
趙云眼中閃過一絲訝異:
“相爺已向陛下進獻滅吳之策了?”
“不錯。”
李翊背著手,慨嘆道:
“今天命在漢,吳魏之滅,只是時間問題。”
“此事說難不難,說易不易。”
“在那晚會談之中,我曾提出分兵三路進軍東吳的策略。”
“一路出江陵攻柴桑,一路出合肥攻濡須,一路出水軍順江而下。”
“但陛下以民生凋敝為由拒絕了。”
趙云沉吟半晌,感慨道:
“相爺如此進軍,是欲一舉滅掉吳國。”
“此策雖妙,但少說需動用二十萬人,糧草輜重更是巨大。”
“確實需要河南、荊北等地提供充足補給。”
如果要伐吳,離不開河南的幫助。
因為真打起來,基本上只能從這里運糧。
為什么不從其他州郡運糧?
還是一個糧草損耗的問題。
河北再是富庶,等你運到江南去,都耗得差不多了。
其成本堪稱天文數字。
依然是拿秦朝的瑯琊運糧舉例。
從徐州瑯琊運糧到北河,兩地直線距離一千多公里。
運糧隊期間要翻過太行山和秦嶺,經黃土高原進入內蒙古高原。
黃河來回渡兩次。
這期間的損耗率高達驚人的99.5%。
也就說三十萬斛糧草運過去,最后只能剩下兩千斛不到。
當然,這只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
但也能從側面反映出古代糧草損耗率之高。
也不怪諸葛孔明幾乎每次伐北伐都輸在糧草問題上了。
低效的運糧成本,在古代這個農業并不發達的社會,是十分要命的。
漢朝比之秦朝生產力雖然有所進步,但也沒有跨越社會階級。
目的地雖然也沒有瑯琊到北河那么遠,但古代的糧食也不是無限保質期。
是很難長久儲藏下去。
所以真跟吳國打起來,主要還是仰賴河南地區的供給。
這能極大的節省糧草運輸成本。
轉念一想,朝中或許也正是有有識之士察覺到了伐吳的時機。
知道河南士人有機會抬頭了,才會在這時候開始躁動不安的吧?
“陛下拒絕伐吳,是為了體恤民力。”
“而此次巡縣,名為考察民情,實為評估伐吳的物資基礎。”
“原來如此。”
趙云恍然大悟,隨即又憂心忡忡,“但洛陽這邊……?”
“有魯子敬和荀公達坐鎮,短期內不會出大亂子。”
“這二人都是追隨陛下多年,朝中威望甚高。”
“而我們此去河南,一兩月便回,不會有事的。”
“況且……”
李翊話鋒一轉,接著說道:
“云長和益德都在京畿握有重兵。”
“二將軍對陛下忠心耿耿,有他們在,宵小之徒翻不起什么大浪來。”
聽到關羽、張飛的名字,趙云神色稍霽。
這兩位開國老將的威望確實足以震懾任何心懷不軌者。
“好了,時候也不早了。”
“子龍也早些回去休息吧,過幾日咱們便要去河南了。”
“嗯,相爺也多保重身體。”
趙云拱手一揖,辭別李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