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琰見李翊準備充分,語塞片刻,忽而話鋒一轉:
“即便糧草、戰船充足,然滅吳之后,如何安置降臣?”
“如何治理新土?吳地風俗與我中原大異,恐難馴服。”
“屆時叛亂四起,又將如何?”
李翊早有準備:
“此事易爾。”
“可效秦王滅六國后,遷吳地豪強入關中,同時徙中原大姓填吳地。”
“如此互相牽制,十年之內,必能融合。”
朝堂上爭論愈烈,兩派各執一詞。
反戰派以荀諶、羊衜為首,多是文官顯貴,擔心伐吳成功后新貴崛起,威脅自身地位。
主戰派以李翊為帥,既有渴望建功的年輕將領,也有希冀更進一步的張郃等中層將領。
甚至包括已位極人臣卻仍懷壯志的關羽、張飛等老將。
“夠了。”
劉備終于開口,聲音不大卻令殿中立刻安靜下來。
“眾卿所言,皆有道理。”
“伐吳與否,關乎國運,不可輕決。”
“容朕再思三日,屆時再議。”
李翊深深一揖:
“……陛下圣明。”
“然戰機稍縱即逝,望陛下早作決斷。”
劉備起身,一揮手:
“退朝。”
說罷轉身離去,留下滿朝文武面面相覷。
退朝后,反戰派們聚在府中密議。
“看陛下之意,似已被李翊說動。”
“若真伐吳,我等處境危矣。”
“無妨,陛下年事已高,未必有精力操持滅國之戰。”
“而當今太子暗弱,耳根子軟,只要咱們撐到太子登大位。”
“好日子才真正到來。”
“到時候,咱們只要團結一致,李翊縱有通天之能,也難撼動朝局。”
“……不錯,不錯,陛下不止一次說過,不會像高祖皇帝對待淮陰侯那般,對待手下功臣。”
“即便將來太子登位,仍是李翊把持朝政,又豈敢違背先帝之言,濫殺功臣呢?”
眾人計較已定,各自彈冠相慶。
另一邊,李翊回到相府時,天色已暗。
府中燈火通明,仆役們見他歸來,紛紛行禮。
他剛踏入內院,便見甄宓立于廊下,一雙明眸透著關切。
“夫君回來了。”
甄宓迎上前,輕聲道,“今日朝議如何?陛下可曾決斷伐吳之事?”
李翊眉頭微皺,搖了搖頭:
“……不好說。”
“朝中反對者甚多,杜畿、劉琰等人極力勸阻,陛下似乎興致不高。”
甄宓輕嘆一聲:
“這些人,無非是怕新人上位,分了他們的權柄。”
李翊尚未答話,麋貞與袁瑩已從內室走出。
麋貞溫婉一笑:
“夫君操勞一日,先用膳吧,國事再急,也不差這一時半刻。”
袁瑩嬌俏地挽住李翊的手臂,嗔道:
“就是,下了朝還談政事,夫君也不嫌累?”
李翊失笑,拍了拍她的手:
“好,先用膳。”
一家人剛入席,還未動筷,府中管事匆匆來報:
“相爺,張郃、徐晃、張遼、陳到等諸位將軍求見!”
李翊聞言,唇角微揚:
“果然來了。”
袁瑩撇了撇嘴:
“都這個時辰了,還談政事?”
李翊卻已經起身,安撫眾女道:
“你們先用膳,我去見見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