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李翊自提出伐吳事宜以來,朝堂上分作兩派。
以張郃、徐晃等中高層軍官為首,以及關興、張苞、趙廣等新興將領等人,紛紛主張滅吳。
因為他們想要更進一步,往上爬。
而以荀諶、羊衜為首的既得利益者,舊貴族勢力,卻擔心滅吳之戰過后。
會有大量的新人憑借軍功升上來,以此來搶奪他們的利益蛋糕。
搞不好他們這些老登,還得給新人讓路。
所以朝中許多保守派,紛紛以國家初定,不宜大動干戈等理由反對伐吳。
在李翊送走張郃、徐晃等武將后不久,府門還未閉。
管事便又匆匆來報:
“相爺,杜畿、荀諶、劉琰三位大臣求見!”
李翊眉梢微挑,唇角浮現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
“哦?來得倒是快。”
他整了整衣冠,吩咐道:
“請他們三位入內,備茶。”
不多時,杜畿、荀諶、劉琰三人聯袂而至。
面上皆掛著和煦的笑意,拱手行禮:
“深夜叨擾,還望相爺見諒。”
李翊起身相迎,笑容溫潤:
“諸公何出此言?快快請坐。”
眾人落座,侍女奉上清茶,茶香裊裊,氤氳在廳堂之間。
劉琰輕抿一口茶,率先開口:
“相爺,今日朝堂之上,伐吳之議紛爭不休。”
“不知相爺對此怎么看?”
李翊微微一笑,手指輕叩茶盞:
“此事關系重大,陛下自有圣斷。”
“我等臣子,只需盡忠職守便是。”
杜畿目光微閃,緩緩道:
“相爺高風亮節,令人欽佩。”
“只是……”
他略作停頓,“如今國家初定,百廢待興。”
“陛下登基以來,輕徭薄賦,百姓稍得喘息。”
“若此時興兵伐吳,恐非良機啊。”
雖然朝中不少大臣反對伐吳,是害怕新人頂上來,搶奪他們的權益。
但也確實有人,單純出于國家穩定的考量反對此時伐吳。
比如杜畿,他為證有道,一世清名。
他雖然投靠劉備的時間不如簡雍、麋竺這些大元老時間長。
但他在地方的政績十分突出,因為他喜歡不時巡視下屬各縣。
只要發現有孝子、貞婦、順孫,就下令免除他們的徭役。
鼓勵他們好好勞動,好好生活。
在農業生產方面,杜畿更是督促百姓,努力耕織,多養牛馬。
就連養雞養豬養狗這些小事,杜畿都非常關心,定有章程。
在杜畿的努力下,京畿地區的經濟很快就搞上去了。
百姓們辛勤務農,豐衣足食,官府也積蓄了大量的糧草。
在解決了吃飯問題后,杜畿又開始提倡教育。
不僅鼓勵開設學校,還親自擔任教授,傳授儒家經典。
這便與李翊主張的大興教育的政策相合。
靠著杰出的政績,積極迎合朝廷的政策,以及擺正那高度政治正確的端正態度。
沒幾年,杜畿便被提拔為了京兆尹。
相當于是首都市長。
什么地位自不必多說。
杜畿在朝中的話語權還是比較重的。
如今找上門來,即使是身為內閣首相的李翊也不好怠慢。
劉琰在側,出聲附和杜畿道:
“正是!相爺此前所推‘舉孝廉必取三名寒門’之政。已令地方大族頗有微詞。”
“若再興戰事,地方豪強必生怨懟,恐生變亂。”
李翊神色不變,只是輕輕一嘆:
“諸公所言,倒也不無道理。”
杜畿見李翊似有松動,趁勢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