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爺明鑒。”
“如今朝廷正在重整貨幣,興建學校。”
“若再勞師遠征,國庫恐難支撐。”
“一旦戰事拖延,內憂外患,則社稷危矣!”
李翊沉吟片刻,緩緩點頭:
“杜公深謀遠慮,李某受教了。”
荀諶見李翊態度轉和,心中一喜,繼續道:
“相爺乃國之柱石,一言九鼎。”
“若能勸諫陛下暫緩伐吳,實乃社稷之福。”
劉琰亦連忙出聲附和:
“正是正是!相爺威望素著,只需稍加安撫,諸將必不敢違逆。”
李翊端起茶盞,淺飲一口,似在思索。
良久,他展顏一笑:
“諸公拳拳為國之心,李某深感欽佩。”
“既然如此,待明日面圣,我必慎重進言。”
“勸陛下以社稷為重,暫緩伐吳之事。”
杜畿等人聞言大喜,紛紛起身拱手:
“相爺深明大義,實乃朝廷之幸!”
李翊亦起身還禮:
“諸公客氣了,為國分憂,乃臣子本分。”
待送走杜畿一行,李翊負手立于庭中,望著漸沉的夜色,眸中深邃難測。
甄宓不知何時已站在他身后,輕聲道:
“夫君方才所言,可是真心?”
李翊微微一笑:
“夫人以為呢?”
甄宓搖頭:
“夫君素來主張伐吳,豈會因杜畿等人一番話而改變心意?”
李翊低笑一聲:
“知我者,夫人也。”
他轉身望向皇宮方向,緩緩道:
“反對伐吳所慮者,無非是怕伐吳之后,新貴崛起,動搖他們的權位。”
“他們今日前來,既是試探,也是拉攏。”
“拉攏”二字說的巧妙。
事實上,朝中許多大臣的確不理解為什么李翊會支持伐吳。
畢竟李翊已經位極人臣,封無可封了。
一旦伐吳,李翊是絕不可能參與這場戰事的。
那么到時候有著滅吳之功的新人上位,肯定也會威脅到李翊在朝中的威望與話語權。
不說直接平替李翊。
但至少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李翊將眾人壓得死死的,沒幾個人敢出聲辯駁。
幾乎就是李翊與劉備的二人轉,李翊提議,劉備拍板。
朝臣完全是氣氛組。
但伐吳之事一旦成功,現有的權力結構肯定會被打破。
按理來說,李翊作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是最應該維護現有局面的。
伐吳之事,對李家來說,肯定沒多大益處。
反倒有害處,就是容易得罪希望保持現有格局的保守派。
同時,將來新貴們升上來,也不會在讓李氏在朝中搞一言堂了。
但李翊就是這一個怪人。
作為齊漢的頂級門閥,將來極有可能成為全國最大的世家。
他卻在采取打壓世家的一系列措施,政策。
這不是怪人,誰是怪人?
甄宓眸光微閃:
“那夫君方才……”
李翊淡淡道:
“伐吳之事,勢在必行。”
“但若過早暴露意圖,反會激起朝中保守派的全力阻撓。”
“不如先示弱,讓他們放松警惕。”
甄宓會意,輕聲道:
“夫君莫非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