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伐吳工作,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李翊將河北將領單獨叫到府中,在出征之前對他們做思想工作。
大意就是強調,伐吳之戰,荊州軍與淮南軍才是主力。
河北諸部則是以策應為主。
只是徐晃還對李翊的安排有些不解之處。
他濃眉緊鎖,沉聲問道:
“若兩軍爭道,或淮南軍延誤戰機……”
“公明多慮了。”
李翊從袖中取出兵部調令。
“各軍路線早有安排,若具體指揮調度,我也會提前安排。”
“諸公難道還信不過老夫么?”
眾人都跟了李翊很多年,自然是信任他的統籌能力的。
“倘若真有些齟齬……”
他忽然壓低聲音,“自有監軍直達天聽。”
張遼忙在一旁插話道:
“不知誰能夠榮膺監軍重任?”
“此乃陛下欽定。”
“所選之人,必然是陛下極為信賴之人。”
李翊目光掃過眾人凝重面容,“不過……”
他話鋒又一轉,“若遇非常之事,諸君可密函直遞相府。”
言外之意,李翊還是給河北諸將開了小灶。
允許他們直接扮演“監軍”角色,將第一手信息傳達到自己這里來。
雖然李翊名義上說的,監軍依然服從他這個五軍都督的指揮。
但那也只是名義上。
真實情況,其肯定是皇帝的耳目。
李翊自己很有可能拿到的只是二手消息。
所以為了以防萬一,還是給河北諸將開個小灶。
這也是為什么李翊強調,讓他們不要太搶風頭。
李翊對伐吳之戰的期待其實是平穩落地。
“好了,時候也不早了,該說的老夫也都說了。”
“你們各自回去準備罷,差不多明年開春就要動兵了。”
眾將齊齊起身,應喏道:
“得令!”
……
秋日的魯國,金風送爽,丹桂飄香。
魯王宮內,十六歲的劉永正于書房習字。
忽聞外間腳步聲急促,侍從高聲稟報:
“殿下,朝廷使者至!”
劉永手中狼毫一頓,墨汁在竹簡上暈開一片。
他擱下筆,整了整衣冠。
“宣。”
不多時,一黃門侍郎手捧詔書入內,尖聲道:
“魯王劉永接旨!”
劉永連忙跪伏于地:
“兒臣恭聆圣諭。”
“詔曰:今吳賊割據日久,朕欲討不臣。”
“今特命魯王劉永為監軍,監察荊州諸軍事,即日赴任。”
“欽此!”
劉永雙手微顫接過詔書,額頭幾乎觸地:
“兒臣領旨,必不負父皇重托!”
他起身時,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轉頭對侍從道:
“取五十兩黃金來,犒賞天使。”
小黃門眉開眼笑,諂媚道:
“殿下年少有為,陛下以監軍重任相托,足見圣眷優渥。”
“他日凱旋,必得大用。”
劉永聞言更是喜形于色,又命人取來一匣明珠相贈。
待使者退下,他難掩心中的激動之情。
在殿中來回踱步。
“來人!速請諸葛國相!”
片刻后,魯國相諸葛瑾匆匆而至。
這位東吳舊臣年近五旬,須發間已見霜色,卻仍目光炯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