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郡城門前,秋風卷著枯葉掠過青石官道。
劉理勒馬駐足,身后三千精兵肅立,鐵甲映著冷光。
他抬眼望向城門,卻見城樓上旌旗雖在,卻無郡守聶良的身影。
只有幾名郡吏在城頭張望,神色惶惶。
“……怪哉。”
劉理微微皺眉,側首對身旁的騎都尉諸葛恪道:
“孤早已提前派了探馬過來。”
“聶良既知本王親至,為何不出迎?”
諸葛恪瞇眼細看,低聲說道:
“大王,內中恐怕有變。”
正疑慮間,城門忽開,一隊人馬馳出。
為首者身著絳色官袍,腰懸銅印,正是豫州刺史王凌的別駕從事。
那人見劉理儀仗,連忙下馬,趨步上前,長揖一禮:
“下官豫州別駕周宣,拜見梁王殿下!”
劉理亦翻身下馬,抬手虛扶:
“周別駕不必多禮。”
他目光掃過周宣身后,仍不見聶良,便問道。
“潁川郡守何在?”
周宣苦笑一聲,拱手答道:
“回大王,聶良已被王使君免職,如今押在州獄待審。”
劉理眉梢一挑,心中暗驚:“
王凌動作竟如此之快耶?”
原來,就在“平役軍”叛亂爆發的時候,王凌便第一時間查了案。
再順藤摸瓜,弄清楚真相后,立馬便免了潁川郡守聶良的職位。
王凌出身于太原王氏,也是當世大族。
他是前朝三公王允王司徒的親侄兒。
能力極強,時人評價其為,“文武俱贍,當今無雙。”
也是從縣令開始做起,因政績突出,臨危受命,被提拔為了豫州刺史。
負責恢復河南的民生生產。
而這個別駕周宣也是王凌派過來,處理善后工作的。
周宣見劉理沉吟,便解釋道:
“‘平役軍’作亂之初,王使君便察覺潁川徭役有異,當即派人徹查。”
“結果發現聶良不僅未按朝廷詔令減役,反而暗中加征,以致民怨沸騰。”
“王使君大怒,立免其職。”
“并派下官前來安撫百姓,重整吏治。”
劉理聽罷,心中既感慨又復雜。
他本以為自己是第一個趕來平亂撫民的藩王,卻不料王凌早已先發制人。
只能感慨,不愧是洛陽朝廷選拔出來的官員。
不論是能力還是政治嗅覺,確實太強了。
朝廷里能人還是多。
劉理微微頷首,贊道:
“王使君雷厲風行,真乃國之棟梁也。”
頓了頓,他又對周宣笑道:
“本王既為河南藩王,聞潁川生亂,亦不敢怠慢,特率軍前來撫慰。”
“既然周別駕在此,不如你我合力,共安潁川,如何?”
周宣拱手:
“大王仁德,下官敢不從命?”
入城后,劉理與周宣一同查閱案卷。
方知聶良之惡,遠超想象。
“朝廷明詔減役三成,聶良卻反增兩成。”
周宣指著賬冊,憤然道:
“更可恨者,他令各縣以‘助役錢’為名,橫征暴斂。”
“百姓稍有遲緩,便鞭笞囚禁,以致民不聊生!”
劉理翻看訴狀,見上面密密麻麻皆是血淚控訴。
有老翁因交不起錢糧,被活活打死。
有婦人因丈夫被強征,投井自盡。
更有幼童餓死路旁,無人收殮……
他越看越怒,猛然合上冊子,沉聲道:
“聶良該殺!”
周宣嘆道:
“王使君已上奏朝廷,請陛下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