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偷雞”未能成功,索性退去,來年再作打算。
正當魏軍準備退兵之際,
忽見陳倉城門洞開,一隊漢軍簇擁著素衣葛巾的諸葛亮出得城來。
司馬懿大驚,急令全軍戒備。
卻見諸葛亮單騎至兩軍陣前,朗聲道:
“仲達遠來,何故匆匆而去?”
“不如入城一敘,亮已備薄酒。”
司馬懿亦單騎出陣,揚鞭笑道:
“……孔明好意心領。”
“然觀君屯田之策,實令某嘆服。”
“他日必當再來請教。”
諸葛亮微微一笑:
“關中地廣人稀,亮不過效仿文景之策,寓兵于農。”
“今歲渭南屯田將得糧五十萬斛,足供三萬軍一年之需。”
“來年若得擴展至隴西,則十萬大軍可常駐關中矣。”
司馬懿聞言色變,心知諸葛亮是故意透露虛實。
只道是有意虛張聲勢,嚇唬自己。
可若其所言是真,則漢軍在關中將再無糧草之憂。
那將會成為司馬懿的北伐噩夢。
諸葛亮忽又正色道:
“……然兵者兇器,圣人所慎也。”
“亮屯田關中,非為攻戰,實欲使百姓安居,士卒飽暖。”
“若魏國愿各守疆界,使生民免于涂炭,豈不善哉?”
司馬懿默然良久,方道:
“孔明仁心,某已知之。”
“然各為其主,事不由己。”
說罷拱手作別,“來日戰場相見,再領教高明。”
司馬懿也是政場老手了,一眼便識破諸葛亮的心思。
諸葛亮以大義為名,指責司馬懿亂興兵戈,涂炭生靈。
實際上就是因為諸葛亮初來乍到,根本沒在關中立穩腳跟。
所以不止是司馬懿沒有作好此役長久作戰的準備,諸葛亮其實也沒打算現在就跟司馬懿全面交戰。
兩人此次,都只是對對方的一次試探。
只不過政治人物之間,通過這場對話,讓雙方都能夠體面的退場罷了。
是夜,魏軍拔營退去。
諸葛亮登城望遠,見魏軍火把如長龍漸次遠去,乃對左右嘆道:
“司馬懿知進退,真俊杰也。”
“然其必復來,諸君不可懈怠。”
隨后,諸葛亮又帶著李嚴巡視新墾的屯田。
麥浪翻滾,一望無際。
李嚴喜道:
“今歲若無大災,豐收已成定局。”
“都督之策,雖蕭何復生不能過也。”
諸葛亮遙望西天流云,喃喃道:
“糧草雖足,人心未附。”
“雍涼地廣人稀,非十年生聚不能恢復元氣。”
“況司馬懿來年必舉國而來,我以關中之地相抗,未可輕視也。”
李嚴一怔,問道:
“即便兵威有挫,不還有朝廷支援嗎?”
諸葛亮望他一眼,笑道:
“朝廷豈能在邊境常年屯駐重兵?”
“永和年間,朝廷為平羌亂,耗資八十億錢。”
“如此巨費,任何國家也經受不起。”
“何況如今朝廷正在征伐吳國,待滅吳之后,也需在那里留有重兵,以穩定統治。”
李嚴聽完諸葛亮的陳述,自覺壓力山大。
只能也無奈地感慨一句:
“但愿早日滅吳,使朝廷多關注咱們西邊兒戰事吧。”
毫無疑問,江南戰事分走了朝廷絕大部分注意力。
朝廷無論是資源還是人手,都大規模地往江南傾斜。
雍涼地區本就貧瘠,除了軍務外,實在沒什么值得朝廷注意的。
倒是逐漸發展起來的江南地區,讓朝中很多權貴意識到了一個吃肉喝湯的大好機會。
“快了,很快就到了。”
諸葛亮輕搖羽扇,微微笑道。
……
章武九年,春。
長江北岸旌旗蔽日,連營百里。
漢征南將軍陳登獨立高臺,遠眺江面。
江風獵獵,吹動他玄色的戰袍,卻吹不散眉間凝重。
“……將軍,各軍已集結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