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滅吳事小,安撫滅吳后的淮南軍才是重中之重。”
劉備沉吟片刻,便問道:
“大軍既已渡江,勝局已定。”
“若將元龍換下如何,另擇新貴如何?”
“不可!!”
李翊與魯肅異口同聲反對。
魯肅急忙解釋道:
“臨陣換帥乃是兵家大忌。”
“況且勝局在望時換帥,必寒將士之心。”
“本無反意者,或也會因此生變。”
劉備蹙眉問:
“那子敬有何良策?”
魯肅深吸一口氣,緩緩道:
“陛下何不效仿高祖偽游云夢,詐捕韓信之計?”
“待滅吳后,陛下親巡江南。”
“若陳元龍果無反心,必來迎駕。”
“若有反意,正好號召眾將共擒之。”
“以陛下之威望,親臨江南,定能壓服諸將。”
李翊頓時色變,立馬出聲反對道:
“萬萬不可!!”
“陳元龍為國戍邊二十余載,今又立下滅吳之功,怎能如此對待功勛老臣?”
魯肅嘆息說道:
“非到萬不得已,臣亦不愿出此下策。”
“然為國家計,不可不防耳。”
“一旦戰事又起,生靈必再遭涂炭。”
“故為大局計,此能行此策。”
“江南數十萬百姓安危皆系于此舉。”
“我等并非真要殺害功臣,若陳元龍無異心,正可借此犒賞三軍。”
“順勢還能收回江南的兵權,可謂一舉兩得。”
李翊聞言,向劉備躬身諫言道:
“陛下,此舉必寒將士之心啊!”
“還望三思!”
魯肅卻堅持道:
“望陛下為江南數十萬百姓著想!”
劉備默然良久,殿內只聞燭火噼啪之聲。
他在殿內來回踱步著,不發一言。
殿內異常的安靜,安靜的可怕。
最終,
他緩緩開口,聲音里帶著幾絲難以掩飾的痛苦。
“朕常言,不愿效高祖對待淮陰侯之法對待手下功臣。“”
“今子敬卻要朕偽游云夢,行詐捕韓信之事。”
“……此事,朕實在是做不到。”
劉備揮手示意二人退下,獨自望著殿外紛飛的柳絮。
殿門在李翊與魯肅身后緩緩閉合,將天子憂慮的目光隔絕在內。
二人沿著朱紅宮墻默行數步。
魯肅忽止步,望向李翊的目光深沉如夜。
“相爺。”
魯肅長嘆一聲,“吾知爾與元龍情同手足,相交多年。”
“然以相爺之睿智絕倫,豈真不識江南之危?”
“以某觀之,今日淮南軍之患,尤甚東吳。”
“若果真為元龍計,當助其謀求退路,而非推其愈行愈遠。”
李翊駐足凝望遠處柳絮紛飛,聲音低沉:
“……某非不知。”
“然吳國未滅,此刻確非議此之時。”
“待吳滅之后呢?”
魯肅追問道,“相爺欲何以處之?”
李翊轉身正視魯肅,目光如炬:
“待功成之日,某必為元龍與淮南將士謀一萬全之策。”
“既要使其平穩落地,亦要助朝廷收回江南兵權。”
“如此,方上不負天子厚恩,下不違兄弟情義。”
魯肅聞言色變,沉聲問:
“子玉有幾成把握,可同時安撫兩方?”
李翊默然片刻,緩緩搖頭:
“某亦不知。”
“什么?”
魯肅大驚失色,“相爺既無把握,安敢應此重任?”
“此非以天下蒼生為戲耶!”
李翊目光深遠,幽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