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多將廣,我等不可大意啊。”
劉備拂袖冷笑,眼中閃過一絲睥睨天下的豪氣:
“朕縱橫天下三十余載。”
“敗袁術、抗袁紹、滅公孫度,什么風浪不曾見過?”
“豈會收拾不了一個黃口小兒?”
話鋒一轉,劉備目光又掃向兵部眾官員:
“江南戰事進行的如何了?”
兵部太史慈應聲出班,聲如洪鐘,回復道:
“啟稟陛下,征南將軍陳登已率我軍全線渡過長江,吳人天險已失。”
“如今我軍連戰連捷,滅吳指日可待!”
“好!好!好!”
劉備連贊三聲,紅光滿面,仿佛已見四海一統之日。
然而這時,位列九卿的劉琰卻忽然開口:
“……陛下,臣有一言,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他稍頓片刻,見劉備眉頭擰起,但仍頷首示意,方才繼續說道:
“陳元龍虎步江南二十余載,陳氏乃江南第一大族,門生故吏遍布江淮。”
“如今他手握二十萬精兵,若滅吳功成,其威望勢必將達到頂峰。”
“屆時萬一有變,只怕比東吳更加可怕啊!”
此言一出,滿朝寂然。
文武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面面相覷。
就連劉備臉上的喜色也瞬間凝固。
但他強壓怒氣,只因不愿落得個猜忌功臣的名聲。
李翊見此,當即厲聲斥責:
“琰公此言差矣!”
“吳國未滅,就先疑心自家人,這豈是為臣之道耶?”
他轉向一眾害怕生事的文武百官,聲震殿宇,大聲喝斥:
“時逢多事之秋,爾等只需恪守本分即可。”
“滅吳乃當前頭等大事,何故妄生事端?”
“其余之事,老夫自會與陛下妥善處置!”
言外之意,
只要他李翊還有一口氣在,就輪不到你們來說三道四。
有什么意外,他自會和劉備一起頂著。
劉備見此,順勢附和說道:
“……李相所言極是。”
“朕常言,以誠心待人,人必不負我。”
“陳元龍與朕相交二十余載,朕豈不知其為人?”
“行了,今日之事,權且議到這里吧。”
“眾卿家,退朝吧。”
退朝后,劉備單獨召李翊至偏殿。
方才的從容已然不見,天子眉宇間籠罩著濃重憂色。
“子玉啊,”劉備嘆道。
“方才朕雖怒劉琰擾亂軍心之言,然細思之,其所言并非全無道理。”
“元龍為人,朕自然是信得過的。”
“只是這數十年來,朕經歷太多,深知世事難料。”
“元龍身為江南世家之首,麾下投機附勢之輩甚多。”
“他在前線手握二十萬大軍,又將立下不世之功。”
“萬一被手下人裹挾,那后果不堪設想啊……”
正說間,侍從來報:
“左相、太傅魯肅求見。”
劉備與李翊對視一眼,即宣魯肅進殿。
魯肅見李翊已在,行禮后道:
“方才朝堂之上,有些話臣不便明言,故特來面圣。”
劉備示意他說下去。
魯肅神色凝重,沉聲說道:
“劉威碩之言,雖或有中傷之嫌,然其所言不無道理。”
“陳元龍經營淮南二十余年,根深蒂固,江南望族無不敬服。”
“如今他手握重兵,又建滅吳之功,威望已達頂峰。”
“若生異心,實為大患,陛下不可不防。”
劉備眉宇間一川不平,在殿內來回踱了兩步。
良久,方才長嘆一聲:
“朕適才正與李相商議此事。”
魯肅轉向李翊,便問道:
“既如此,不知相爺有何高見?”
李翊搖了搖頭,沉聲說道:
“眼下當以滅吳為重,余事皆可暫放。”
“相爺高略,某一向敬服。”
“然唯獨此事,肅不敢茍同。”
魯肅正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