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路人在旁邊笑道:
“那你可撞大運了,你們與當今相爺是本家,說不定給你破格錄取了哩。”
“胡說!”
立馬有路人出聲反駁,“朝廷的詔書都下來了,說好科舉是公平公正的,哪有走后門的可能。”
徐州考場外,
有富家子帶著書童仆役,攜精美食盒參考。
亦有寒門子弟懷揣干糧,獨自赴考。
不過科舉新政推行之初,也并非都是一帆風順。
詔書下達州郡,
要求各地設學館、開鄉試,選拔人才赴京會試。
然各地官員陽奉陰違者甚眾。
“什么不論門第,唯才是舉?”
“若讓寒門子弟與吾等同朝為官,成何體統!””
徐州刺史府內,幾個官員聚飲時憤憤不平。
“刺史已上書朝廷,言徐州去歲逢山賊作亂。”
“內亂方平,不宜驟行新政,請緩三年施行。”
“善!倘各地若皆如此,這科舉便名存實亡矣。”
類似的情形在其他州郡等地同時上演。
一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員暗中串聯,以“地方特殊情況”為由拖延科舉推行。
消息傳回洛陽,李翊震怒。
次日早朝,御史大夫出班奏報各地推行科舉受阻之事。
劉備眉頭微蹙,卻只溫言道:
“新政推行,難免有些阻礙。”
“諸卿有何高見?”
朝堂上一片寂靜。
許多官員眼觀鼻鼻觀心,實則暗中觀察皇帝與首相的反應。
李翊出列,聲如洪鐘:
“陛下,科舉取士乃國之大計。”
“既有阻撓者,當以國法論處!”
劉備沉吟片刻,道:
“……李相言之有理。”
“然各地或有難處,還須體察,不可妄斷。”
“陛下仁德!”
李翊躬身,“然國法不容輕慢。”
“臣請旨徹查各地推行科舉不力者,以正朝綱。”
劉備頷首:
“便依李相之意。”
“只是……勿要太過嚴苛,給人以改過之機。”
“臣領旨。”
李翊目光如電,掃過朝堂,不少官員紛紛低頭。
這個感覺眾人再熟悉不過了。
經典的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朝堂上,至少在劉備一朝,
一直都是劉備與李翊君臣的“二人轉”。
還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早在徐州時就是如此,
劉備扮演他一貫的老好人角色。
而李翊在得到了劉備的默許后,也開始著手動刀了。
三日后,
李翊以雷霆手段連罷三州刺史、五郡太守。
皆因“怠慢科舉,有負圣恩”。
更有朝中兩位為地方求情的重臣,被外放邊遠郡縣。
一時間,朝野震動。
“李相這是要借科舉之名,清除異己啊!”
散朝后,幾個官員在偏殿竊竊私語。
“噓!慎言!”
“沒見連皇親國戚說情都沒用么?”
“聽說陛下雖未明確表態,卻將御筆賜予李相,許他先斬后奏之權。”
“陛下仁德,不欲嚴懲。”
“李相剛厲,執法如山。”
話未說完,
忽見李翊走來,眾人頓時噤若寒蟬。
李翊冷眼掃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