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既有長者的期許,又有智者的深邃。
他早聞朝中皆傳李相爺有“慧眼識英才”之能,門下多干練之才。
當即躬身應道:
“李相爺乃國之柱石,能侍奉左右,親聆教誨,維三生有幸。”
“惟愿竭盡綿薄,不負相爺知遇之恩。”
劉備見狀,撫掌大笑:
“好!好!好!”
“既然如此,姜維便任內閣倉曹掾,秩六百石。”
“子玉啊,”他轉向李翊,神色轉為鄭重,“朕可將這狀元郎交與你了。”
“日后若有閃失,唯你是問。”
李翊鄭重行禮,紫袍輕振:
“臣必悉心教導,不負陛下所托。”
“他日若伯約不能成才,臣愿自請罰俸三年。”
言畢,
向姜維微微頷首,目光中滿是期許。
劉備撫掌大笑:
“適才相戲耳。”
“愛卿帶出過龐士元,如今能再帶出一個姜伯約。”
“朕喜不自勝!”
講到這里,劉備不禁又有些黯然神傷。
早知道李翊帶人這么厲害,當初就應該把諸葛亮直接交給李翊來帶。
都怪劉備自己,當時覺得諸葛亮跟李翊太像了,完全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
一下便迫不及待把荊州交給他。
卻不知道,李翊能夠一上來承接大任。
是因為劉備當時自己都是十分落魄,權力結構還沒成形。
等于地基都沒打好,李翊當然可以對徐州大族加以籠絡。
而等諸葛亮上位時,劉備的權力結構已經趨于飽和。
人脈關系也已經筑成。
一上來給他安排如此重任,便動了許多人的蛋糕。
早知如此,
就應該把諸葛亮交給李翊,
像劉曄、龐統那樣,慢慢在他手里沉淀沉淀。
現在劉曄已經是內閣高層。
而龐統更是年不到四十,就已經提前預定好右相的位置了。
唉……
劉備心中暗嘆,姜伯約是一塊璞玉。
既然李翊有心雕琢,便交給他吧。
反正劉備自覺已經老了,實在沒精力去做更多的事了。
李翊有心,想去做就讓他做去吧。
……
相府書房內,沉香裊裊。
李翊屏退左右,只留姜維一人。
他并未急于安排倉曹事務,反而取出一卷試題,在紫檀木案上徐徐展開。
“伯約可知,昨日為何向陛下討你?”
李翊目光如炬,直視眼前這位新科狀元。
姜維躬身立于案前,恭謹應答:
“相爺厚愛,維感激不盡。”
李翊搖頭輕笑,指尖點在那卷試題上:
“科考最后一題《論江淮水戰》。”
“百余名考生中,唯你提出‘以樓船載霹靂車,遠程發石破敵艦’之策。”
“此想法從何而來?”
姜維略顯驚訝,似沒想到李翊會是因為這個賞識自己。
他抬眼望向首相,答:
“……相爺明鑒。”
“此乃臣少時見渭水泛濫,沖垮橋梁,忽發奇想。”
“若將投石機置于大船,豈非可移動發石?”
“后與母親提及,反被訓誡不務正業……”
言及此處,他聲音漸低,似有赧色。
“……嗯,此前并非沒有投石機置于大船上的先例。”
“只是需要根據實施情況來判斷。”
“老夫向來鼓勵學子要多思考,多創新。”
“有的人就是一味的讀死書,套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