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自己便是從死人堆里逃出來的。
自那時起,他內心里便十分厭惡戰爭。
因為親身經歷過后,才會知道上位者發動戰爭,只是眼皮一眨的事。
而底層人民,想在戰火中活下來有多么的不容易。
李治疑惑問道:
“父親之意,淮南民生艱難,皆因伐吳戰事所致?”
“自然如此。”
李翊頷首,“戰事耗費錢糧,必加賦稅。”
“征發民夫,妨礙農事。”
“壯丁從軍,田地荒蕪。”
“縱是戰勝之國,百姓亦難免受苦。”
李治嘆息:
“怪哉!明明我軍大勝,為何我大漢子民反過得如此凄慘?”
李翊正色解釋道:
“還記得我讓你讀的《孫子兵法》么?”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
“孫子早已明言,戰爭從來就沒有真正的贏家,只不過勝者損失少些罷了。”
“故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姜維在車外聽得此言,不禁插話:
“……相公高見。”
“然相公也是起于亂世,起于群雄環伺之時。”
“若一味避戰,豈非示弱于人?”
李翊搖了搖頭:
“……非是避戰,而是慎戰。”
“戰必求其全勝,勝必求其久安。”
“若不得已而戰,則必速戰速決,減少百姓之苦。”
正說話間,車駕行至一破敗村落。
忽見一群百姓圍聚一處,喧嘩不已。
李翊命人查看,回報說是當地百姓斷糧數日,已有數人餓昏在地。
姜維策馬近前,見狀不忍,回稟道:
“相公,百姓饑饉至此,是否該當賑濟?”
李翊沉吟片刻,搖頭道:
“此行非為賑災,糧草自有定量,不宜節外生枝。”
李治年少心軟,忍不住插話:
“父親!他們畢竟是大漢子民。”
“您身為首相,豈能見死不救?”
“兒雖年幼,亦知‘民為邦本’之理啊!”
尤其在看到李翊出洛陽后,百姓們夾道相送的場景。
李治心里清楚,他的父親是一個百姓的好首相。
現在,百姓就在眼前快要餓死了。
如果見死不救,豈堪為首席宰相?
李翊凝視幼子,見他目光堅定,露欣慰之色,遂改口道:
“……治兒能有此心,甚好。”
“便依你言,開倉放糧,賑濟災民。”
命令一下,
隨行糧車當即停下,開始發放糧米衣物。
初時百姓還跪地叩謝,稱頌相爺仁德。
不料消息傳開,饑民越聚越多。
見糧車有限,恐自己分不到,便開始推擠搶奪。
甚至有人為爭一袋米而大打出手。
護衛軍士見狀,急忙維持秩序,卻反遭饑民咒罵:
“狗官!既放糧為何不多放些!”
“橫豎是死,不如拼了!”
話落,
人群中一聲鼓噪,饑民們既一擁而上,進行搶奪。
李治在車中看得心驚,黯然道:
“我等好心救濟,他們為何不知感恩,反生怨恨?”
李翊平靜道:
“治兒記住,‘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
“人若饑寒交迫,命在旦夕,哪里還顧得上禮義廉恥?”
“這不是百姓之過,而是為政者之失。”
姜維聞言,若有所思:
“相公之意是……”
“若使百姓豐衣足食,何至有此亂象?”
李翊嘆息道,“為政者當思根本之策,而非臨時賑濟。”
“今日之亂,罪不在民,而在朝堂。”
說罷,李翊命人傳令:
“不必強行維持秩序,讓百姓自取所需,能救多少便是多少。”
隨后又對姜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