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勿憂。”
“去歲冬月,臣曾遣偏師出斜谷試探。”
“諸葛亮果然經天緯地之才,其在關中屯田練兵,法度嚴明。”
“若任其坐大,必成心腹之患。”
“此時北伐,正當其時。”
曹叡頷首,忽問:
“丞相此番布置,可曾周全?”
司馬懿從容奏對:
“臣已命曹休總督御林軍馬,鎮守成都。”
“鄧艾為參軍,參贊軍機。”
“張裔為長史,掌丞相府事。”
“尹默為博士,典章制度。”
“郤正為秘書,文書往來。”
“譙周為太史,觀天象吉兇。”
“文武百官百余員,共理蜀中政務,絕不有失。”
此時,太史令譙周趨前再諫:
“丞相!臣昨夜復觀天象。”
“紫微晦暗,將星偏移。”
“北伐之事,還請三思!”
司馬懿不悅:
“太史何其迂也!”
“用兵之道,豈能盡賴天象?”
轉而向曹叡,“王上,臣已安排妥當。”
“若諸葛亮出兵堵祁山,臣則取道斜谷。”
“若諸葛亮守渭南,臣則兵分兩路,使其首尾不能相顧。”
曹叡嘆道:
“丞相謀略,寡人自知之。”
“然諸葛亮多謀,丞相還須謹慎。”
司馬懿頷首,遂向曹叡拜別:
“大王保重,臣此去必破國賊,恢復中原!”
三軍開拔,旌旗蔽野,戈戟如林。
六萬大軍迤邐北行,煙塵滾滾,聲勢震天。
不表。
……
建業吳宮,李翊的南巡已近尾聲。
這日清晨,梁王劉理與魯王劉永奉召入宮。
“參見相爺!”
劉永恭敬行禮。
“姨父安好。”
劉理則因姻親之故,以親戚相稱。
李翊端坐堂上,目光如炬:
“本相聽聞,南征之時。”
“你二人因孫氏之女一事,險些兵戈相向,同室操戈?”
“如此左右手互搏之事,不知確否?”
二人臉色驟變。
劉永急不可耐,搶先告狀道:
“回相公,當時孫魯班負隅頑抗。”
“小王欲斬草除根,奈何三弟執意阻攔!”
劉理卻不慌不忙,待李翊目光轉向自己,方從容道:
“甥兒只是秉持父皇仁德之政,優待俘虜。”
“孫氏既降,何必趕盡殺絕?”
劉永見勢不利,急忙辯解:
“區區一女子,能掀起什么風浪?”
“愿相公明鑒!”
李翊捋著頷下胡須,沉聲道:
“……禍患常起于細微。”
“然此事既過,陛下也不愿見你兄弟失和。”
二人對視一眼,連忙稱是。
“本相此來,另有要事。”
說著,李翊從懷中取出一封詔書。
二王早有心理準備,目光灼灼地望著。
因為戰事已經結束,朝廷卻沒有旨意讓他們各回封地。
那么顯然,是對兄弟二人在江南另有安排。
這小半年時間,二人都在猜想,他們會被封到哪里。
雖然江南之地,經過孫氏的開發,已經擺脫了瘴癘之地的惡名。
可饒是如此,各地貧富差距依然很大。
比如吳地就很富,而廬陵等群山、沼澤環繞之地就相當貧瘠,人煙稀少。
所以對江南的封賞,具體在何地是非常重要的。
“陛下有旨,念你二人南征有功,特予改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