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此五路總口下寨,令軍士伐木為柵,以圖久計。”
夏侯楙揚鞭指道:
“當道豈是下寨之地?”
“汝且看,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
“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正可就山上屯軍。”
王平神色凝重,再諫:
“……駙馬此言差矣。”
“若屯兵當道,筑起城垣,賊兵縱有十萬,不能偷過。”
“今若棄此要路,屯兵于山上。”
“倘賊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之?”
夏侯楙仰面大笑,聲震山谷:
“汝真女子之見!豈不聞兵法云:”
“憑高視下,勢如劈竹。”
“若賊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
王平耐著性子解釋:
“末將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
“今觀此山,乃絕地也。”
“若賊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
夏侯楙面露不屑:
“汝莫亂道!”
“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
“若賊兵絕我汲水之道,我軍將士豈不死戰?”
“以一可當百也。”
“吾素讀兵書,父親在世時常說我兵法韜略遠勝于他,汝奈何相阻耶!”
二人爭執間,忽見山中居民成群結隊,飛奔而來。
驚慌報說漢兵已至。
王平見情勢緊急,再次請命:
“若參軍執意在山上下寨,請分兵與我。”
“自于山西下一小寨,成掎角之勢。”
“倘齊兵至,可以相應。”
夏侯楙冷哼一聲:
“汝既不聽吾令,與汝五千兵自去下寨。”
“待吾破了賊兵,到丞相面前須分不得功!”
言畢,再不理會王平,自顧傳令軍士在山上筑寨。
王平只得引五千兵離山十里下寨,連夜畫成地理圖本,差心腹星夜馳往祁山大寨稟報司馬懿。
卻說夏侯楙在山上督促筑寨,副將張韜進諫:
“……駙馬,山上雖地勢高峻,然水源甚遠。”
“若被齊軍切斷水道,恐生不測。”
“不若分兵守山下要道,乃為上策也。”
夏侯楙不待他說完,便叱道:
“汝亦欲效王平怯戰耶?”
“吾熟讀兵書,深知‘居高臨下,勢如破竹’之理。”
“諸葛亮若來,正可一舉破之,汝等何必多言!”
張韜不敢再諫,唯唯而退。
夏侯楙自得地巡視山勢,對左右道:
“昔年父親戰死于河北,今日我便要在此山雪恥。”
“教齊賊知我夏侯家厲害!”
寨柵初成,夏侯楙便命軍士多豎旌旗,虛張聲勢。
然后期待諸葛亮的到來,好一雪夏侯家的恥辱。
時諸葛亮在大寨中,召李嚴至帳前,吩咐道:
“汝可引精兵三千,前往街亭探路。”
“若街亭有兵守御,即當按兵不行,先回來報我。”
李嚴領命而去,不一日回營復命,稟道:
“都督,街亭果有魏兵守把。”
“旌旗嚴整,營寨連綿。”
諸葛亮輕搖羽扇,神色凝重:
“司馬懿亦知街亭乃咽喉之地,遣重兵把守。”
“看來吾要與他在街亭一較高下了。”
遂傳令各營整軍備戰,準備強攻街亭險要。
見諸葛亮已經做好在街亭與司馬懿一較高下的準備。
李嚴卻笑道:
“都督何故自墮志氣耶?我料街亭十分易取。”
諸葛亮聞言詫異,目視李嚴:
“街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汝安敢出此大言?”
李嚴近前一步,詳細稟報:
“嚴親自哨見,魏軍當道并無寨柵,軍皆屯于山上。”
“雖據高臨下,然孤懸山巔,水源遙遠。”
“若斷其汲道,不戰自亂也。”
諸葛亮聞言大喜,羽扇輕拍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