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郎開恩,舍孫三日未食,乞賜粥半碗……”
不過三日,
冀州千里沃野,盡成赤地!
……
冀州府衙內,刺史裴潛夜觀天象。
見星月無光,心知有異。
忽有驛馬飛馳來報:
“使君不好了!十三郡皆報蝗災,田野盡赤!”
裴潛拍案而起,須發皆張:
“速擊鼓聚官!”
不及天明,州府大堂燭火通明。
裴潛環視眾官,沉聲道:
“蝗災驟至,百姓懸命頃刻。”
“事急從權,本官決意即刻開倉賑濟,先救百姓。”
“然后再上奏朝廷。”
“諸君對此可有異議?”
倉曹掾周顯趨前揖道:
“使君三思!官倉存糧僅夠三月邊防之用。”
“若盡數發放,恐不合規矩。”
古代中國一直實行的都是中央集權制度。
糧倉如常平倉、義倉、社倉等,里面的儲備糧都屬于國家資源。
地方官員是無權隨意調動的。
正常情況下,開倉放糧需逐級上報。
由鄉報縣,再由縣報郡,郡報州,州府再直達中央。
經由朝廷批準后才能執行。
尤其是動用常平倉,這是官方主導的糧倉。
即便是刺史也不能隨便動里面的糧。
而冀州富庶,它是大漢重要的糧倉之一。
其他地方遇到災害時,由他供糧。
而北方邊防遇著戰事時,它也是緊急的糧食供應鏈。
所以這位倉曹掾才如此敏感,力勸裴潛沒得到朝廷的命令,不要擅自動官糧。
“恐什么!?”
裴潛厲聲打斷,“邊防為重,然民命更重!”
“等朝廷命令下來,河北的百姓都餓死了!”
“到時候又是大量流民蛾賊興起,于國家而言,是更大的災害”
“傳令:即刻開常平倉,設粥棚百處。”
“另遣快馬奏報朝廷,嚴令各郡縣同步放糧。”
“有延誤者,斬!”
“對了!”
裴潛又補充說道,“再遣人去其他州郡看看,如果他們災害不重,也借些糧來救急!”
言畢,裴潛親自書寫賑災檄文。
中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之句,命抄送各郡。
次日拂曉,冀州各城門處粥棚林立。
饑民聞訊,扶老攜幼而來。
趙大郎攙扶病父,隨人流至鄴城西門,果見大鍋十口煮粥施舍。
粥雖稀薄,終可活命。
趙老丈啜粥半碗,淚落碗中:
“裴使君活我百姓矣!”
然賑災之事,非盡如人意。
漳南郡丞李渾接檄文后,陰召倉吏曰:
“裴使君遠在鄴城,豈知地方艱難?”
“每石米可扣二升,以為倉儲之費。”
倉吏王五諂笑:
“明公高見!況計量之時,可大斗進,小斗出,其間差價……”
“慎言!”
李渾瞪目,“此事若泄,爾我皆死無葬身之地!”
不數日,漳南郡粥棚之粥漸清可鑒人。
饑民爭搶之際,踩踏致死十余人。
有老儒憤而題詩于墻:
“蝗蟲食苗吏食糧,蒼生何罪遭此殃?”
“愿化雷霆劈奸佞,重還清明朗朗天。”
此事傳至裴潛耳中,勃然大怒。
立即召來督郵崔林:
“德儒素以剛直著稱,今命爾為巡賑使。”
“去查辦貪墨。”
“遇不法者,可先斬后奏!”
崔林出生清河崔氏,乃是崔琰的堂弟。
但他卻是一個破落戶,窮到連馬車都坐不起。
多虧了國家大興科舉,讓他這個崔家的旁支得以再次入朝為官。
崔林領命,率精干吏員二十人,明察暗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