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大王!大王……”
司馬懿眉喊一句,便往地上重重磕一個頭。
“臣全家老少,皆為李賊所戮。”
“此仇不共戴天。”
“然臣受先帝托孤之重,安肯背主投敵,更別提擁兵自重!”
曹休插言道:
“丞相莫非欲使大王陷于險地?”
“既然大王決意罷兵,便就此罷兵,更復北伐何為?”
曹叡終于道:
“孤意已決,即日班師。”
“丞相可整軍緩退,為大軍斷后。”
司馬懿如遭雷擊,呆立當場。
良久方叩首道:
“臣……領旨。”
是夜,魏軍開始撤退。
司馬懿立于營門,望見漢軍山上火把如龍,知諸葛亮已察覺動靜。
“此刻諸葛孔明必然笑我。”
“唉!”
司馬懿心痛如絞,長長地嘆了口氣。
感慨自己為什么遇不著劉備這樣信任諸葛亮,敢大膽放權給他的君主呢?
曹家人不相信自己,唯一一個相對信任自己的曹丕,又死的早。
魏國國力弱,司馬懿以多敵少,都不是諸葛亮敵手。
更遑論將來國力差距只會越來來越大?
自滅吳以后,李翊一直主張休養生息,鼓勵生產。
任憑司馬懿怎么努力,手中一州,怎么比的了整個中國的發展度呢?
更何況,內政并非司馬懿所長。
反觀漢朝這邊,由于人才濟濟。
像李翊這樣的鬼才,甚至都已經退居二線,鮮少問政事了。
只有遇著像河北大災這種舉國震動的國家大事,才出面參與。
“……唉。”
司馬懿又是一聲長嘆:
“……主疑臣,則臣危。”
“今日若能全師而退,已屬萬幸。”
至此,司馬懿第四次北伐宣告失敗。
而由于朝中猜忌不斷,夏侯氏的落寞,令曹氏更加不放心司馬懿。
司馬懿再想調動大規模的兵馬北伐,已經成為一件極其困難之事了。
……
會稽城的暮春,煙雨氤氳了禹王臺的石階。
越王劉理獨立高臺,望著宮門外車馬如龍的盛況,眉頭卻鎖著深川。
自兩年前受封吳越之地,他便在此立足,重新發展。
越地不比吳地富庶,這里山勢險峻,農業落后。
還有著大量的山越人作亂。
劉理用了近兩年的時間,才好不容易平定山越之亂。
卻又見朝堂之上漸生腐木——
那些吳會豪族的子弟,仗著祖蔭列坐朱紫。
竟有半數連奏章都讀不通透。
這也是滅吳的后遺癥。
通常來講,一個國家的覆滅,他的很多大員老臣都會得到優待的。
因為他們在這里扎根,積累了人脈。
優待并復用他們,可以鞏固劉氏在這里的統治。
反之,如果是通過殘暴、清洗、壓迫的方式來統治江南。
那肯定是不會長久的。
所以為了江南的長治久安,不論是朝廷方面,還是劉理自己的班子都認為。
理應優待,并重用吳國舊臣。
也正是得到了本地人的支持,劉理才能用兩年時間,將山越之亂平定。
但這也不是沒有代價的。
大家入股你的公司,那就注定是要分股份的。
“大王。”
身后傳來清朗聲線,人事選曹尚書暨艷執玉笏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