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嫗捧陶甕追至王駕前:
“王爺嘗嘗新釀楊梅酒!”
侍衛欲攔,劉理卻下馬接飲,還贈三枚五銖錢。
“越民淳樸如此?”
劉封捻須沉吟。
劉理嘆道:
“去歲大疫,百姓鬻子完稅。”
“弟與妃陳氏散盡妝奩購藥,方得存活。”
“自此官民同心,何需嚴防?”
登臨府庫時,但見糧囤雖不盈溢,每袋皆插木牌標明的戶繳納日期。
劉理抽出一袋:
“此戶孤老免賦,仍強送三斗新麥。”
掌庫官呈上竹簡:
“百越部族今歲首納糧賦,稱‘漢家不欺’。”
夜宴也相當簡樸,僅四菜一湯。
陳王妃親自布箸,發間唯插木簪。
劉封注視席間漆器——竟是軍械改制,底款刻著“章武十年吳越督造”。
“王兄見笑了。”
劉理拂過漆器裂痕。
“去歲吳地扣下三萬軍械,只得熔鑄為農具。”
“倒是百越獵人獻犀角,制弓千張反輸北軍。”
劉封夜宿客舍時,忽聞機杼聲不絕。
推窗但見百架紡車沿溪排列,老幼皆趁月紡織。
巡吏敲梆傳話:
“陳妃令:織滿三匹者,免今歲口賦!”
更深時分,劉理叩門而入,攜來一壇土酒:
“方才宴間未敢盡言。”
“吳地虛報墾田數,強征糧米販與胡商。”
劉封默然取出劉備玉佩,雙龍在燭光下如活物游動。
劉理卻退后三步,整衣行大禮:
“請王兄轉奏父皇:兒臣愿永守越地,唯求吳越百姓同沐皇恩。”
劉封聞言默然,良久,方才緩聲開口:
“越王殿下寬心,封一定將在吳越之地的所見所聞,如實匯報給陛下。”
劉理整衣冠謝過。
次日,劉封辭行。
車隊行出十里,劉封回首望見會稽城頭飄起數十面赤旄——
竟是百姓自發扎起的紅麻布,在青山間如血如霞。
會稽城頭,劉理負手立于譙樓,目送翼王儀仗消失于富春江轉彎處。
身后環佩輕響,越王妃陳瑤執素絹傘而來,湘裙拂過青苔斑駁的垛口。
“大王何苦如此?”
她望著江面漸散的舟影輕嘆。
“翼王所見梯田,仍是三年前舊貌。”
“實則去歲朝廷撥付的十萬斛糧種,已在山南墾出新田千頃……”
傘沿明珠微顫,映出她眼底不解。
劉理執起妻子微涼的手,引她俯瞰城中炊煙:
“瑤兒可知昨日宴飲所用漆器,為何偏選有裂痕者?”
他指尖劃過垛口石縫里蓬勃的野草。
“劉封雖不是父皇親生,但既被父皇委任來江南,便是其耳目。”
“唯有見著這裂痕,才信越地果真貧瘠。”
陳瑤蹙眉:
“妾聞吳王以錦緞鋪街迎駕,大王卻故意示弱……”
“王兄錯矣。”
劉理忽然指向江邊浣衣婦
“你看那婦人搗衣之石,可是普通青石?”
日光漸亮,照見石塊隱隱泛著銅綠——竟是廢棄的礦砧。
陳瑤驟然明悟:
“大王故意讓翼王看廢棄的銅礦?”
“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