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周手持玉笏,神色惶急:
“臣職掌司天臺,見災異頻現,不敢不奏:”
“近日有群鳥數萬,自南飛來,投于漢水而死,此大兇之兆。”
“臣夜觀天象,見奎星躔于太白之分,盛氣在北,利守不利攻。”
“又成都百姓皆聞先王廟柏樹夜哭……”
“有此數般災異,丞相只宜謹守,不可妄動啊!”
司馬懿勃然變色:
“譙太史!吾受先王托孤之重,當竭力討賊。”
“豈可以虛妄之災氛,而廢國家大事耶!”
話落,轉身對曹叡躬身道:
“臣請大王準臣出征,若有不諧,甘當軍令!”
曹叡沉吟良久,方道:
“既丞相心意已決,孤便準奏。”
“但望謹記:不可輕敵,不可躁進。”
司馬懿再拜:
“臣領旨!必當步步為營,穩扎穩打。”
退朝后,司馬懿親率文武百官,至魏莊王之廟。
太牢祭品陳列,香煙繚繞。
司馬懿焚香再拜,涕泣告曰:
“先王在上,臣懿五出祁山,未得寸土,負罪非輕!”
“今臣復統全師,再出祁山,誓竭力盡心,剿滅偽帝,恢復中原。”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言畢,伏地痛哭。
左右無不感泣。
然而這一幕,卻被一同來莊王廟祭祀的曹休嗤之以鼻。
在他看來,這不過是司馬懿逢場作戲罷了。
他故意為此,只是想借此收買人心而已。
是夜,燭影搖紅。
曹叡獨坐案前,正批閱奏章,忽聞內侍來報:
“大司馬曹休求見。”
曹叡眉峰微蹙:
“宣。”
曹休疾步而入,神色凝重:
“大王,臣聞丞相又要出兵伐齊?”
曹叡放下朱筆:
“……正是。”
“丞相為此已準備兩年,糧草軍械俱備,正當其時。”
曹休急道:
“大王!坊間一直有流言,說司馬懿擁兵自重,意在專權。”
“此前五伐雖未成功,但其在蜀地經營多年,根深蒂固。”
“今若再付重兵,恐生不測啊!”
曹叡長嘆一聲,起身踱至窗前:
“大司馬,你可知孤這王位是如何得來的?”
曹休一怔:
“大王乃先王之子,繼統大業……”
曹叡苦笑搖頭:
“這天下人都知道,孤這王位是自授的。”
“漢室雖衰,余威猶在。”
“齊漢劉備自稱帝胄,天下人人心向之。”
“我等唯有繼續打著‘伐滅偽漢’的旗號,方能維持統治的正統性。”
“若停止北伐,便是自認僭越,失了討賊的大義名分。”
三國都有自己的立國之道。
歷史上的曹魏,打著的旗號就是“漢室衰微,劉氏失德”,所以曹氏能夠繼承大統。
所以王朗才會說他的文皇帝是法堯禪舜,順天應人。
因為古代中國講究的就是,天下有德者居之。
而東吳則完全是祥瑞立國。
通過底下大臣,大規模、頻繁的進獻祥瑞,以彰顯孫氏在吳地的正統性。
至于蜀漢呢?
那就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常有人批判,姜維才能不如諸葛亮,結果北伐的頻率卻遠比諸葛亮要高。
甚至蜀漢高層雖有內斗,卻并不制止這種消耗國力的北伐行為。
其實,
自諸葛亮死后,蜀漢很多高層都知道“匡扶中原”基本無望了。
但大家并沒有大量反對北伐。
原因就在于這是蜀漢的立國之本,如果不繼續北伐,蜀漢便失去了統治的合法性。
到了大后期,包括劉禪在內的所有人幾乎全部擺爛了。
這便是國家弱小帶來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