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同樣的問題落在曹魏身上也是如此。
曹魏一直打著誅滅偽帝的旗號,來維持自己統治蜀地的合法性。
也甭管這個理由牽不牽強,但你總得有個借口來堵住悠悠之口。
一旦停止北伐,那么合法性就更要受到質疑了。
曹休爭辯道:
“縱然如此,也不能放任司馬懿專權!”
“他名為國家,實為報私仇。”
“這兩年來其在蜀地橫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
“所謂‘積草屯糧’,不過是吸食民脂民膏罷了!”
曹叡轉身凝視曹休:
“那依你之見,該當如何?”
曹休近前低聲道:
“臣建議,命大都督曹真與司馬懿共同統兵。”
“曹真乃宗室重臣,忠心可鑒。”
“有他同行,既可挾制司馬懿,又能分其兵權。”
曹叡沉吟片刻:
“曹真與司馬懿素來不睦,若令二人同掌兵權,恐生內訌。”
“正因不睦,方可相互制衡!”
曹休道,“若令司馬懿獨掌大權,才是真正危險。”
“況且曹真久經戰陣,深諳兵法,正好彌補司馬懿用兵過于謹慎之短。”
曹叡思忖良久,終于頷首:
“善。便依卿言。”
隨即喚來內侍:“傳旨:命大都督曹真為征西大將軍。與丞相司馬懿共同統兵伐齊。”
“一應軍務,需二人共議決之。”
曹休大喜:
“大王圣明!如此既可繼續北伐大業。”
“又能防權臣專擅,實為兩全之策。”
次日朝會,曹叡當眾宣旨。
司馬懿聞命,臉色微變,但很快恢復如常,出班謝恩:
“臣領旨。有大都督同往,必能早日克敵。”
退朝后,司馬懿回到相府。
司馬師急忙迎上:
“父親,大王此舉分明是要曹真監視我們!”
司馬懿冷笑:
“大王終究還是信不過我啊。”
一月后,十萬魏軍旌旗蔽空,自漢中出師伐漢。
這已經是司馬懿第二次舉國動員了。
所以他才會如此憂心忡忡。
因為這一次再失敗,那么他是不可能做到第三次舉國動員的。
但偏偏就是在這么大的壓力前提下,曹叡居然又派了一個大都督曹真來節制他的兵權。
而曹叡也完全有理由擔心,十萬大軍,不能全部被司馬懿控制。
蜀道,
丞相司馬懿與大都督曹真并轡而行。
身后鄧艾、夏侯霸各率精兵五千為先鋒。
軍中大帳內,諸將齊聚。
司馬懿正欲發號施令,曹真卻先開口:
“本督以為,當分兵三路:”
“由鄧艾出子午谷直取長安,夏侯霸出斜谷攻扶風。”
“丞相與本督率主力出祁山,三路并進,使諸葛亮首尾不能相顧!”
“如此,才能早日克復中原,扶迎正統。”
司馬懿眉峰微蹙:
“大都督此策雖妙,然分兵則力弱。”
“諸葛亮善用奇兵,若集中兵力擊我一路,恐遭各個擊破。”
曹真大笑:
“丞相過慮矣!”
“齊國雖強,然關中兵力卻有所不足。”
“本督嘗聽聞李翊有意削減關中軍費開支,使得關中武備常年不足。”
“既然關中兵少,吾輩安不能分兵迎擊?”
“況且,”他掃視眾將,“莫非丞相以為,我大魏將士不如齊人?”
帳中氣氛頓時一凝。
鄧艾、夏侯霸等將領面面相覷,不敢作聲。
司馬懿面色如常:
“……大都督說笑了。”
“既然如此,便依都督之策。”
隨即補充道:“然各軍需相距不過百里,以便相互策應。”
曹真不以為然:
“用兵貴在神速,若相互等待,豈不貽誤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