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聽聞父皇圣體欠安,此令恐怕……別有深意。”
陳泰率先開口:
“……殿下明鑒。”
“家父前日來信,言陛下近日咳血不止。”
“內閣此令,實為防患于未然。”
諸葛恪蹙眉道:
“若謹守封地,則朝中縱有變故,亦與我等無關矣。”
諸葛均忽道:
“除非……”
“除非什么?”
劉理見諸葛均欲言又止,忙追問道。
“除非殿下主動請辭王位。”
什么!?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
劉理愕然,問:
“季重何出此言?”
諸葛均撩衣起身,從容說道:
“殿下試想:若陛下果真不豫,太子繼位。”
“屆時殿下以親王之身遠在越地,豈不任人宰割?”
“不若以盡孝為名,主動請辭王位,求返洛陽侍疾。”
“陛下必以您為厚,屆時大位便未嘗可知也。”
劉理沉吟道:
“越地貧瘠,孤本就不愿久居。”
“若能返京,自然求之不得。”
“只是……”
他苦笑一聲,“孤那位姨父李相,恐怕不會答應。”
陳泰進言:
“李相權勢再大,亦不能違逆人倫孝道。”
“殿下當從陛下處著手。”
“臣聞陛下晚年愈發感性重情,不愛看傷感的事務。”
“就連京中的戲班子,也都不再排悲情戲碼。”
“殿下若能日日修書問安,再獻越地特產補品,陛下必為所動。”
諸葛恪在一旁附和道:
“不錯,我也聽父親說了,陛下在晚年愈發重視親情。”
“只要殿下,以真情實感動之。”
“假以時日,陛下必召您回京。”
劉理目光漸亮:
“元遜此言大善!孤這就修書一封。”
當即喚來文房四寶,劉理親筆書信。
寫至動情處,竟真個落下淚來,滴在紙上。
又喚來剛出生不久,年僅三歲的世子劉曦。
手把手教其畫了一幅《祖孫嬉戲圖》。
把劉備陪伴孫子的景象畫出,稚拙筆觸更顯真摯。
諸葛均觀之,忍不住贊嘆道:
“陛下見信,必動舐犢之情。”
陳泰卻道:
“僅憑書信恐還不夠。”
“殿下當連續七日,每日遣使送信。”
“第七日再上表請辭王位,求為庶人,回京侍疾。”
劉理蹙眉:
“若父皇準奏,卻該如何?”
諸葛恪笑道:
“陛下若準,殿下便得自由身。”
“若不準,亦顯慈愛之心。”
“無論如何,殿下孝名已傳天下,便是李相也不好阻攔。”
“畢竟我圣朝,向來是以孝治天下。”
計議已定,越王府立即忙碌起來。
每日快馬奔赴洛陽,送去劉理親筆問安信及越地珍稀藥材。
……
洛陽深宮,藥香裊裊。
劉備雖臥病榻,然在華佗精心調治下,氣色漸見好轉。
這日午后,
陽光透過雕花木窗,灑在暖閣之中。
“父皇,該進藥了。”
劉禪小心翼翼地捧著一碗湯藥,跪坐榻前。
自那日李翊勸諫后,太子便日夜侍奉在側,不曾稍離。
甚至不回東宮,直接住在了寢宮旁。
劉備勉力支起身子,看著兒子細心吹涼湯藥的模樣,眼中泛起慈愛之色:
“阿斗近日辛苦矣。”
正如朝中傳聞的那樣,劉備越到晚年,越發重視親情。
因為人一旦老了,就會對死亡產生一種潛意識的恐懼。
所以比起雄心壯志,他便更關心身邊的人。
劉禪恭敬奉上藥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