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乃人子本分。”
“兒臣往日愚鈍,未盡孝道。”
“今乃知‘樹欲靜而風不止’之痛。”
劉備飲罷湯藥,忽道:
“昨日夢汝祖父,猶記少時織席販履之事。”
“如今貴為天子,反覺彼時安樂。”
言罷一陣咳嗽,劉禪急忙為其撫背。
“父皇勿要多思,靜養為要。”
劉禪取來溫水帕巾,為父親拭去額間虛汗,動作已十分嫻熟。
正當父子閑話時,黃門侍郎呈上一封書信:
“越王八百里加急,獻靈芝十株,并有問安表章。”
劉備展信觀之,但見字字懇切,其書略曰:
“臣理謹奏父皇陛下:”
“臣自受封越地,日夜北望,思慕天顏。”
“每聞鐘山風雨,輒憶昔年承歡膝下,陛下撫臣首而教以《詩》《書》之章。”
“今驚悉圣體違和,心如沸鼎,夜不能寐者數夕矣。”
“嘗聞《蓼莪》之篇:“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臣雖藩王,實為人子。”
“安能坐視君父疾篤而遠居海隅乎?”
“越地雖僻,幸得海澨珍品。”
“今獻珊瑚樹一雙,其色赤如丹心。”
“玳瑁甲十具,其紋燦若星圖。”
“另呈鮫人珠百顆,南海血燕十盞。”
“物雖微鄙,然皆沐浴日月之精,或可補益圣躬。”
“臣更采擷長生仙草,依古方九蒸九曬。”
“制成靈膏十甕,伏望陛下服之得安。”
“昔者周公吐哺,成王解衣。”
“漢武思子,燕旦上書。”
“臣不敢自比于先賢,然父子天性豈因山河阻隔?”
“每見越地百姓有疾,子弟必親奉湯藥。”
“臣貴為親王,反不得效犬馬之勞,此誠五內俱焚。”
“若蒙陛下垂憐,許臣暫返京師。”
“雖執灑掃之役,亦勝于南面稱孤。”
“陛下嘗教兒臣‘以孝治天下’。”
“今臣欲踐行圣訓,非敢有逾矩之心。”
“惟愿晨昏侍疾,躬嘗湯藥,俟圣體大安,即返封疆。”
“昔光武皇帝敕東海王入朝,乃天家慈孝之范。”
“臣冒死懇請:伏惟陛下念舐犢之情,降明詔召還,使臣得全人子之道。”
“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臣理頓首再拜,謹奉表以聞。”
“章武十四年,深秋越王臣理謹奏。”
這篇奏疏,
通篇都是劉理在表達對父親身體的關心,以及對他的思念之情。
讀至動情處,劉備不禁潸然。
劉禪見狀,輕聲問道:
“三弟信中說了些什么?”
劉備拭淚道:
“理兒欲辭王位,回京侍疾。”
“汝觀此信,字字泣血。”
“上面還有他的淚痕呢。”
劉禪默然片刻,忽道:
“三弟孝心可嘉。”
“然兒臣以為,越地偏遠,三弟若返京,恐勞頓更損圣體。”
“不若兒臣加倍盡心,使三弟安心治民。”
劉備凝視長子,欣慰頷首:
“阿斗果真長進了。”
忽又嘆道,“汝兄弟若能如此相睦,朕復何憂?”
此時華佗入內診脈。
劉禪親自舉燈照明,細心記錄醫囑。
見劉備汗出,即取干衣更換。
聞陛下口渴,便親嘗水溫。
一連串動作自然體貼,顯是連日侍疾已甚熟練。
華佗診畢,對劉禪贊道:
“太子殿下侍奉湯藥,較老朽這些弟子猶細心三分。”
劉備笑道:
“此子近日,確令朕刮目相看。”
“不會又是李相教你的吧?”
劉禪身軀一怔,支支吾吾道:
“不不不……不是……兒臣……”
“哈哈哈。”
劉備撫須大笑:
“阿斗啊,你這孩子從小到大都不會撒謊。”
“不過,這更加能證明你心性純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