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日子,林蕭幾乎是吃住在了鋼鐵廠。
他脫下了平日里舒適的錦袍,換上了一身耐臟的粗布工裝,整日和張富安以及那群頂尖的工匠、學徒們泡在一起。
從鍋爐的鉚接到氣缸的鏜孔,從活塞的打磨到連桿的鑄造,每一個環節,他都親自把關,耐心地講解原理,糾正錯誤。
他腦海中的知識,在這個時代太過超前,很多概念和工藝,都需要他掰開了、揉碎了,用最淺顯的比喻和最直接的示范,才能讓工匠們理解。
饒是如此,失敗也是家常便飯。
鍋爐試壓時,鉚接處漏氣;氣缸精度不夠,活塞卡死;冷凝裝置效果不佳,蒸汽損耗嚴重……
每一次失敗,都意味著材料的損耗和時間的浪費。
但林蕭并未氣餒,反而更加耐心地分析原因,調整設計,改進工藝。
張富安帶著工匠們,也是卯足了勁。林蕭描繪的“改變世界”的藍圖,像一團火在他們心中燃燒。
能親手參與創造這樣的奇跡,所有的辛苦和汗水都變得值得。
他們廢寢忘食,反復試驗,技藝也在這個過程中飛速提升。
宋清和、李德全等人偶爾過來探望,看到的都是林蕭滿身油污、聚精會神地和工匠們討論圖紙的場景。
有時候,飯菜送來了,他也是匆匆扒拉幾口,又一頭扎進叮當作響的廠房里。
府邸那邊,幾個女孩也知道林蕭在忙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雖然思念,卻也懂事地沒有過多打擾,只是每日讓廚房精心準備飯菜,讓張富安帶過去。
時間就在這緊張而充實的忙碌中,悄然流逝。
轉眼間,一個多月過去了。
這一天,鋼鐵廠那片專門開辟出來的空地上,氣氛格外凝重。
所有參與蒸汽機制造的工匠和學徒都聚集在這里,臉上帶著難以掩飾的激動和緊張。
張富安站在最前面,搓著手,眼神明亮。
在空地中央,矗立著一個龐然大物。
它通體由鋼鐵鑄造,閃爍著金屬特有的冰冷光澤。
一個巨大的、用厚重鋼板鉚接而成的圓筒形鍋爐占據了主體,鍋爐下方是燃燒室,旁邊堆放著小山似的煤炭。
鍋爐上方,連接著粗大的管道,通向一個豎立的、打磨得異常光滑的巨大氣缸。
氣缸內,隱約可見粗壯的活塞。活塞通過復雜的連桿機構,連接著一個直徑近兩米的沉重飛輪。
各種閥門、管道縱橫交錯,結構復雜而精密,充滿了工業時代獨有的力量感和粗獷美。
這,就是他們耗費了一個多月心血,凝聚了無數汗水和智慧的結晶——青麟郡的第一臺蒸汽機!
林蕭站在蒸汽機旁,仔細做著最后的檢查。他的臉上帶著一絲疲憊,但眼神卻異常明亮。
他檢查完最后一個閥門,直起身,目光掃過眾人緊張期待的臉龐,深吸一口氣,沉聲道:“準備生火,加水!”
終于,要試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