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朕旨意,以工部和格物院為基礎,即刻成立‘華朝度量衡與標準總局’!重新定義我華朝的長度、重量、容量標準!一米,當為多少。一斤,當為多少。都要有明確的、唯一的、可復現的定義!”
林蕭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鉑銥合金米原器和千克原器的設計圖。
“此外,還要制定《國家公差與配合標準》第一版。所有皇家工廠生產的零件,都必須嚴格遵守這套標準。從今天起,工匠的‘手藝’不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能否達到圖紙上的‘公差’,才是關鍵!”
這道旨意一出,朝野上下再次震動。
宋清和、李德全這些文官,雖然不懂具體技術,但他們能從標準化這個詞里,嗅到一股前所未有的秩序感和力量感。
然而,在工匠階層,這卻引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
新的技術帶來了效率,但新的“標準”,卻挑戰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傳統和尊嚴。
京城兵器工坊,一位名叫錢伯的老工匠,是前朝就赫赫有名的神射手和軍械大師,一手打造火銃的絕活出神入化。
他看著工部發下來的新式火槍圖紙,上面密密麻麻的公差標注讓他眉頭緊鎖。
“什么正負零點零一毫米?簡直是胡鬧!”
錢伯將圖紙拍在桌上,對著前來推行新標準的張富安抱怨道。
“張大人,咱們做了一輩子槍,靠的是什么?是手感!是經驗!這槍管和槍栓的配合,是松一分還是緊一分,全在心里的一桿秤。用這些冷冰冰的數字框死,還叫什么手藝?那不成了傻子都能干的活了?”
他的話,代表了許多老工匠的心聲。
他們敬畏皇帝帶來的新技術,但無法接受自己的十一手藝被標準所取代。
張富安急得滿頭大汗,他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也說服不了這個倔老頭。
這件事,很快傳到了林蕭的耳朵里。
林蕭沒有發怒,反而笑了。
他知道,任何變革都會遇到阻力,尤其是思想上的。
堵不如疏,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親眼見證,心服口服。
幾天后,林蕭下令,在皇家校場舉行一場特殊的“軍械大比”。
他讓錢伯帶領九位京城最頂尖的老牌軍械師,用他們最傳統、最精湛的手藝,每人打造一把構造相同的火槍。
與此同時,林蕭讓張富安在兵工廠里,用新式的機床和標準化的流程,讓一群剛剛培訓了三個月的學徒,同樣生產了十把火槍。
校場上,二十把火槍一字排開。
從外觀上看,錢伯他們手工打造的火槍,雕花刻紋,更像是藝術品。
而流水線生產的火槍,則顯得樸實無華,但透著一股冷冽的殺氣。
“錢師傅,”林蕭指著那些槍,“朕知道,你們的手藝,天下無雙。但今天,我們比的不是這個。”
他下令,讓士兵將這二十把槍全部拆成零件,堆在兩張大桌子上。
“現在,請諸位大師和那邊的學徒們,將這些零件重新組裝成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