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吳文只能想辦法培養實驗體。
而這套“輻能武道”修煉體系,就剛好非常適用。
唯一要做的,就是吳文想辦法將它的修煉難度和要求降下來。
內景中。
吳文先以佛像傀儡為模板,將輻能運轉系統架構出來。
然后,他又模擬出一個普通人的數據模型。
將輻能運轉系統套在這個普通人的數據模型上。
但還沒等開始運轉,模型就出現了問題。
和佛像傀儡不同,在正常人體內,“輻核”的安置可不能隨便放在胸膛處。
因為人體生理結構復雜,胸膛處有眾多重要器官,隨意安置“輻核”可能會對人體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于是,吳文開始進行分析和修改。
以仿生技術作為核心理論基礎。
在現代醫學領域中,應對嚴重心臟病患者,有一種治療方法,是在左心室植入輔助裝置。
該裝置運用磁懸浮泵技術,精準模擬心臟泵血功能,有效維持患者血液循環系統的穩定。
基于這一原理,吳文對“輻核”展開全面且細致的改造升級。
要讓“輻核”適配人體環境,必須使其兼具替代部分關鍵生理功能,以及高效轉化輻射能為輻炁的雙重能力。
為此,他對“輻核”進行精密重構。
在結構設計上,新“輻核”采用多層復合納米材料外殼。
這種外殼不僅具備生物兼容性,能夠最大程度減少人體免疫系統的排異反應。
還擁有防護性能,可有效屏蔽輻炁可能對人體周圍組織產生的非預期輻射損傷。
經過一系列優化升級,新“輻核”的微型化設計,整體尺寸與一個全磁懸浮人工心臟相當。
既能夠緊密貼合人體生理結構,巧妙嵌入到人體胸腔內的特定位置,又能夠與周圍組織和器官實現無縫銜接。
除此之外,輻核表面銘刻納米層次的能量波紋傳遞通道。
其形成的能量結構通道,當輻能出現異常時,會自動釋放聲波諧振,使暴走輻炁退相干為無害光子。
除了“輻核”存在問題,“輻脈網絡”也有問題。
九條輻脈雖然類似人體血管系統,但功能更接近“能量通道”。
而輻炁具有強烈的腐蝕性、穿透性以及放射性損傷。
如果按照佛像傀儡的輻脈網絡布局在人體內,人體根本無法承受輻炁的沖擊。
所以,吳文需要重新規劃輻脈網絡的走向和分布,使其更符合人體生理結構,同時降低輻炁對人體的損傷風險。
吳文調出大量人體解剖圖譜和能量流動模擬數據。
仔細分析研究人體各個部位的能量分布和傳輸路徑。
經過一番分析,他發現人體的經絡系統雖然與輻脈網絡的功能不同,但在能量傳輸的路徑規劃上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
于是,吳文嘗試將輻脈網絡與人體經絡系統相結合。
他根據人體經絡的走向和穴位分布,重新規劃輻脈的路徑。
使其能夠巧妙地避開重要器官和神經密集區域,同時又能高效地傳輸輻炁。
為了確保輻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輻脈內壁,吳文采用類似零點真空能漲落的納米結構。
通過粒子對的生成與湮滅,自噬過程吸收多余輻炁,轉化為無害的熱輻射。
這種設計,乃是吳文參考了道家“有無相生”的哲學,將反噬能量重新導入輻脈循環。
又根據太極循環調制。
九條輻脈,按太極圖陰陽魚走向分布,左脈(陽)負責能量輸出,右脈(陰)專司反噬吸收。
運轉時形成動態雙道粒子流,遵循著太極的陰陽調和原理,保持“七分輸出三分內守”的節奏。
在“輻核”與輻脈的連接處,吳文設計了一個特殊的能量轉換裝置。
這個裝置就像一個精密的閥門,能夠根據人體不同部位的需求,精準地調節輻炁的流量和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