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在商業片的拍攝理念和方式上,有不小差距而已。
事實上,只要給內地的影視圈人才一定的商業環境,再親手嘗試幾遍,很容易就能扭轉想法追趕上來。
像是《雙旗鎮刀客》,還有《古今大戰秦俑情》,都是相當不錯的商業電影。
另外,在劇組具體的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內地的電影廠優勢極大。
后來,到了九十年代以及二十一世紀初十年,內地影視圈之所以被港臺圈壓制,主要還是資金問題。
事實上,那時候的電影廠經營困難,大量專業人才出走,給于了民營影視公司不少的劇組人才選擇。
不然,那些大名鼎鼎的民營電視劇制作公司,都是怎么起來的?
此時,國內的電影廠日子就很不好過。
還是統購統銷的模式,卻是跟不上迅速提升的器材以及人工成本。
加上各地電影公司圈地為王,不肯主動分潤放映利潤,導致內地的電影廠的日子相當艱難。
全靠政府撥款,加上幾十年積累的職工數量,用舉步維艱來形容都不為過。
可偏偏,每年都要新入不少的職員!
這時候,影視院校畢業生還是包分配的,只不過能不能分到一個好單位,那就難說得很了。
后世的人很難想象,為了搞活電影市場,八十年代的改革力度之大,絕對超乎想象。
什么票房分成制度,什么市場賣片制度,甚至就連分級制度都弄出來了。
可惜,最后全都以失敗告終,不得不繼續之前的統購統銷模式。
也是如此,內地電影廠內部,有大批青壯專業人才得不到充分鍛煉。
每年的拍片數量就那么多,導筒基本都掌握在那些老資歷的導演手里。就是那些劇組專業職位,也都掌握在老一輩手里。
青壯人才,基本都是助理打雜角色,需要以十年為單位磨礪。
等到資歷足夠了,這才有上位的機會!
這回,亞視和鋒銳影視,主要合作的對象是珠江廠和瀟湘電影廠,還有桂省電影制片廠。
要的,基本都是那些年輕的,屬于助理位置的專業人才。
如此,對于這些電影制片廠本身的影響不大!
與此同時,借調這些專業人才,亞視和鋒銳影視還會給于一定的資金補償,直接用港幣支付。
這和武鋒從老家招聘工廠員工一個性質,不過更好聽一些罷了。
這幾家電影制片廠自然不會拒絕這樣的好事,然后就派出了第一批專業人才趕來港島。
其中部分,被分配到了亞視這邊。
此時的亞視總部,還處于九龍塘的五臺山。
這里聚集了港島最多的影視圈各類人才,同時也有不少高檔小區存在,專門供應五臺山的精英人才購買以及租住。
武鋒有錢,當初在八七年股災的時候,可是狠狠撈了一筆。
這一筆龐大收入,在港島早就見光了。
若非他已經是西貢議員,加上手里掌握的輿論資源充足,怕是很有可能被某些人和勢力,當做股災的幫兇給推出來,叫受損的港島股民針對了。
他一點都沒有客氣,直接將九龍塘的某一個中高檔小區全部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