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鋒入主亞視,以及鋒銳影視的出現,對于港島娛樂圈,還有內地文藝圈的改變極大。
起碼,此時在港島工作的內地文藝界人士,數量就比正常時空多不少,分量也大不一樣。
亞視這邊,多出了上百內地各大電影廠,以及文藝單位借調過來的工作人員。
其中,大部分都是燈光和攝影,還有服化道為主的技術人員,少部分則是演員以及其他幕后成員。
鋒銳影視那邊情況不同,除了眾多幕后工作人員之外,多了不少內地來的導演和副導演。
事實上,內地各大電影廠的導演和副導演數量并不少,只是其中大部分都缺少實踐經驗。
一般在電影廠,沒有扎實背景的話,四十之前能夠摸上導筒,就算運氣相當不錯了。
更多的,則是繼續干雜活,積累所謂的片場經驗。
當然,這樣的積累也不是沒有用處。
基本上,一個劇組所有的工序,在執導之前都熟悉了一遍,等真正有機會掌握導筒,不會出現低級失誤。
這也是老一輩導演的特色了,可能沒那么活躍的思維,但是導演功底真的扎實。
鋒銳影視,要的就是這樣有扎實功底的導演!
公司不缺精品劇本,缺的正是有水平的導演!
港島這邊的導演,說是十分擅長拍攝娛樂片。
實際上,除了幾位有正兒八經電影學院進修經歷的導演,其余導演最擅長的還是屎尿屁這套,只是程度輕重不一罷了。
基本上,都沒有拍攝好歷史,戰爭等正片的能力!
也是如此,鋒銳影視從內地各大電影廠,可是借調了近十位導演,有些適應好的已經可以執導小成本電影了,這就是本事。
在鋒銳影視,有完整的劇本,還有完善的拍攝機制,只要導演沒有太多個人想法和小心思,拍攝小成本商業片還是很輕松的。
上映后的成績也還行,關鍵是錄像帶和影碟的銷售也還可以,周邊還有一定收入。
武鋒對內地來的導演,剛開始要求不高。
拍攝的小成本電影能夠保本,或者小虧一波都算合格,沒想到情況比預計要好多了。
內地電影廠借調過來的導演,都是三十多歲正值壯年,在內地電影廠短時間沒有執導機會,可卻有豐富片場經驗的那種。
像是老謀子那一批,正好是運氣爆棚,加上本身確實有能力,這才能夠迅速脫穎而出。
事實上,其中爆棚的運氣要占主要功勞。
不管是在桂省電影還是在關中電影廠,他們都遇到了力挺他們的‘貴人’,不然想要出頭可沒這么容易。
其他中青年導演,可就沒這樣的運氣了。
他們已經習慣了循規蹈矩的生活,除非遇到重要波折,不然很少有不顧一切的沖勁了。
要是沒有武鋒的攪合,他們之中怕是有部分人,都將直接離開影視圈,一身手藝直接荒廢。
眼下情況不同,內地電影廠,或者說文藝圈人士在港島的數量不少,也算是有一點聲勢。
在港島這里,很容易就會報團取暖。
這次的內地文藝界人士交流會,就是這么來的,算是內部的一種交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