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對九十年代沿海地區情況有所了解的都知道,那時候的治安環境可不怎么樣。
雖然經濟發展速度不慢,可各種各樣烏七八糟的事兒,以及撈偏門的人不要太多。
其他地方武鋒管不著!
可在自家地盤,比如鵬城工廠集團總部,還有其他地方的生產基地,武鋒都是以二零一零年以后的標準,來要求各方面情況的。
其他不說,對于職工子女的教育相當重視。
單單從托兒所,到幼兒園,再到小學初中以及高中,一口氣建立了差不多上百所。
在眼下,絕對是了不得的大手筆!
關鍵,武鋒對于教學質量還有教學紀律十分重視。
大老板重視,
請的老師,要么就是剛剛從師范學校出來的優秀畢業生,要么就是口碑良好的退休老教師。
關鍵是學校的保安力量,看著就叫人安心!
教導主任,幾乎全是有一定文化的退伍老兵擔任。
學校不差錢,在體育和藝術,還有其他課外活動方面,都給于了起碼最低標準支持。
而所謂的標準,是對標此時的港島公立學校。
也是如此,雖然百多所學校建立的時間不長,可升學率卻是一點不差。
關鍵是,工廠集團內部的職業技術培訓,水平放在此時的內地,可是相當冒尖的。
事實上,就是一個給工廠集團,培養合格后備技術人才,不需要向外界大量招募那些良莠不齊新丁的地方。
可放在學生家長眼里,這就是自家孩子讀書不成的最好后路啊。
別看后世小視頻的文案,幾乎就是人均清北,九校聯盟就跟探囊取物一樣簡單。
可實際上呢,就是大學擴招之后,縣城最好高中的升本率,能達到百分之三十就很厲害了。
更別說大學還是奉行精英教育,甚至學生都有補貼可拿。還包分配的九十年代,就是大專含金量都夠夠的。
若是考上三本大學,家里都得大擺宴席慶祝!
意味著家里,已經出了一個準國家干部!
在這時代,讀書真的能夠躍遷階層!
不是每一個高三學生,都愿意復讀個三四五六年的。
家庭情況允許不允許另說,高三的壓力實在太大了。
這時候,若是落榜的學生,可以直接轉入職業技術培訓中心,學一門專業技術和手藝,畢業后直接就能進入工廠集團上班。
就是不愿意在工廠集團上班,跑到外面也是相當有市場的。
話說,工廠集團作為鵬城特區的標桿企業,不僅僅只是名頭好聽那么簡單,影響力也是方方面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