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農場工人就向前來視察的領導,表演了一番什么叫做半人工半機械化收割。
收割機很簡陋,只有收割的能力,和后世那種聯合收割機沒辦法相比。
可架不住,隨著以木料為主建造的收割機,收割效率驚人啊。
由牛馬牲畜拉動,人工控制切割速度,一路所過稻桿和麥桿紛紛倒伏。
后續由農場工人,將倒伏的稻桿或者麥桿,送到不遠處的脫粒機進行半機械化脫粒。
事實上,想要做到這樣的程度,并不難。
農場這邊,由修理部牽頭,請來幾位學工程機械大三大四的大學生,就琢磨研究出來了這種簡陋版的農業機器。
主要用材全都是木料,只是在關鍵位置用鐵料固定。
其收割效率,比單純的人工強多了。
半個小時一畝地,一半的時間還是用在機械轉向,以及車馬等牲畜的調整方面。
其實,最叫武愛國難以理解的,就是脫粒機的問題。
這玩意,想要研發出來很難么?
古代,就有原始版本的脫粒器。
不過就是人力摔打稻桿或者麥桿,事實上和現代農村出現的脫粒機,已經沒多少區別了。
也就是少了一個脫粒的工具,以及動力系統罷了。
同樣,農場鼓搗出來的脫粒機,大部分制作材料都是木料。
還有后續的揚風機,乃至于人工或者畜力,又或者水力脫殼器,都是能夠制作出來的。
可以說,農場弄出了一整套的木料版農業工具,叫上級特意過來視察的領導,看花了眼。
他們甚至親自上手操作了一番,臉上全是驚喜神色。
“很好,農場做得很好!”
離開的時候,上級領導相當開心。
次日,就有農業部門的人員趕來,學習了解農場里制作并且實際使用的各種農業工具。
在這方面,武愛國其實挺不滿的。
就他的理解,實用的農業工具,想要研究制造并不困難,起碼對于工程機械類的大學生來說,就是如此。
至于某些專攻機械的工廠技術科,想要鼓搗出來更加輕松簡單。
可偏偏,武愛國在京城郊外走過不少地方,卻沒有看到這些農業工具的身影。
只能說,學校和工廠的技術科,與農村脫節太嚴重了,不然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武愛國不相信,那些在大學或者中專學機械,在機械廠技術科上班的技術員里,沒有一個是出身農村,并且還下地干過活的,
但凡只要多想一想,或者看過一兩本古代的農業典籍,也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前世每每看到年代電視劇,以及年代文小說里,對于農村耕地還有收割時的落后手段描述,就感覺很不可思議。
國內的工業底子再薄弱,也不可能比古代皇權時代更薄弱吧,可偏偏古代皇權時期,各種農業工具并不少見,可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好像國內的農業發展倒退回去了一般。
反正,武愛國是不能理解的,那就干脆利用城外農莊,好好的叫某些人和存在看一看。
農業生產效率不是不能提高,可尼瑪得把能夠用得上的工具,全都鼓搗出來吧,全靠人力得多浪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