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霄所說的情形,孫微在前世早有耳聞。
三吳本是富庶之地,錢糧無數。可就是這樣的地方,動亂之后,竟餓殍遍地。百姓鬻兒賣女,掘土為食。當時的慘況可謂駭人聽聞,連身處遠方的孫微也聽聞過不少。
“那孔岐著實可惡。”謝霄義憤填膺地說,“他和他的三仙教鼓動信徒與官府廝殺,讓信徒當他的擋箭牌。除此以外,不愿入教者,還要遭他屠戮,士庶皆不得幸免。孔岐敗走海島時,擄走大量男女,初初估算,竟有二十余萬。經此大劫,民眾死的死,逃的逃,戶口大減。我與世子行至臨海郡,那里的戶口甚至百不存一,何其慘烈!”
他的悲憤溢于言表:“這般想來,我等當初不能鏟除孔岐和三仙教,著實是留下了一大禍患!”
孫微知道,他的父親就是在與孔岐的大戰之中丟了性命,他至今還戴著孝。當初,司馬雋之所以帶謝霄到會稽去,想必也是出于此慮。
謝霄曾跟著他父親與孔岐交過手,帶他到故地去走訪,他會有更多的見解,或可大有裨益。
“事已至此,唯有盡力補救了。”她安撫道。
“還能補救么?”謝霄有些喪氣。
“為何不能?”孫微在案上展開紙,“待我與你一一道來。”
謝霄精神一振。
“如今世子最棘手的難題是人。”孫微道,“沒有人,世子再神通廣大,也難有一番作為。要解決這個難題,辦法有許多。”
孫微在紙上寫了兩個字,調兵。
“調兵是最快的辦法。”孫微道,“如今北府和江州府已經修整完畢,世子可以讓太子和阮回出面,向朝廷請兵。兩府都是自家人,不怕請不到。如今十月已至,不宜耕作。調來的兵須得趁著冬天修筑工事、鎮壓叛亂;到了來年春天,便能開墾軍屯。軍屯所得糧食悉數收為官府所有,禁止買賣。如此,戰時不愁軍糧;而到了饑荒,就成了賑糧,可謂一舉兩得。”
“王妃和世子想到一塊兒去了!”謝霄驚喜地說,想了想,又道,“只是,這辦法有弊端。若明年孔岐卷土重來,北府和江州需得舉全府之力迎敵。如此,軍屯的耕作不就荒廢了?”
孫微淡笑:“因此,還有第二計。”
她說罷,寫下“發還樂屬”四個字。
謝霄兩眼一亮。
所謂樂屬,就是擺脫了奴籍的佃客。前兩年,王磡與謝霄的父親常陽侯在朝堂上的爭執越發明顯。他為了對抗常陽侯手中的北府,意圖擴充禁軍,于是在三吳地區強征樂屬。也是因此,致使民怨四起。三仙教突然壯大,亦與此有關。
孫微道:“請世子與太子商議,設法發還樂屬至軍屯。這些佃客本就是以勞作換取報酬。若為軍屯勞作能換取稍高的報酬,一來有利于平息民怨,二來等到戰事,軍屯的農耕就能得到保證。”
謝霄恍然大悟:“此計甚妙,可王磡已經征了那么多的樂屬,吃到嘴里的肉,他可會吐出來?”
“這倒不怕。”孫微道,“三吳之地,因著強征樂屬而生亂,這些樂屬早就成了燙手山芋。王磡日日在朝中受人責罵,如今給他一個臺階,他想必樂見其成。只是王磡也并非傻子,這事要成,不可強行,得用巧勁,還請世子多多請教周太傅。”
“是,在下記住了。”謝霄道,“還有么?”
“這是最后一計。”孫微說著,寫下“流民回鄉”。
“戰亂之時逃散出去的流民,在外沒有屋田,能回鄉于他們而言是最好的歸宿。請世子設法讓會稽府頒布政令,收攏荒地,減免賦稅,廣而告之,吸引流民回鄉耕種。”
她說罷,將手上的紙遞給謝霄:“方才說的,都能記住么?”
“能!”謝霄道,“在下幸好跑了這一趟。聽王妃一番話,受益匪淺。”
孫微笑了笑,實則有幾分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