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這話我認,我家大兒媳婦只要回一次娘家,回來就得大鬧一場。其實我巴不能夠把他們分出去,可她死活不分。”
“她當然不分了,合在一起吃多好,孩子有人養,有人管,分了家,誰給她管?誰幫她養?”
“唉!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說,來來來,吃糍粑。”
家長里短的事說起來糟心,不如不提,多吃一個糍粑。年紀大了,吃一年少一年,今年吃了,不知道下一年能不能吃到。
客人們來了也是吃糍粑,沒有別的,今天早上就吃這個。
一百斤糯米,基本上快要吃光。
吃完糍粑,已經早上九點多了,木匠師傅,石匠師傅準備上梁,邱驚雷拿出繩子交給他們。
大梁就放在堂屋里,兩頭綁著紅布,中間掛著的“梁喜”是邱母親手做的。
啥是梁喜?就掛在大梁上寓意喜慶的東西,跟最大的中國結類似。用絲綢做了五谷豐登包,里頭裝的就是五谷,兩端是長長的飄帶,底下綴著銅鈴鐺。
風一吹,叮當作響。
中間是三條紅色的大絲絳,跟鈴鐺齊平,瞧著十分喜慶。
這東西丈母娘也可以做,邱母說她做,李青香就沒做,大梁上只能掛一個,多了掛上去不好看。
石木二匠人一邊拉大梁,一邊喝彩,底下等著撿小饅頭的人大聲應采,特別熱鬧。
拋饅頭的是邱家兄弟,四個人四籃子饅頭,一人提一籃,挨個往下拋。
大梁還沒被拉起來,石木二匠喝彩聲一完,就得往下拋,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來撿。
邱驚雷把堂屋里的桌椅板凳都清走,空蕩蕩的,方便大家撿饅頭。
李青香沒讓洋洋和慧慧去撿,她一手拉一個照顧著,怕人多發生意外。
邱建設和劉晶晶,劉芳芳,劉成明,陳德海幾人站在一起,等著撿饅頭,劉大齊和陳云在邊上護著。
陳雪沒有去,跟在李青香身邊看熱鬧。
為什么前世一籃子饅頭不夠拋?
上梁的繩子一拉動,石木二匠的喝彩聲一停下,就得拋饅頭。一根大梁,從拉起來的那一刻到安放好,中間這段時間,饅頭得不停地拋。
有人小氣,不舍得大把大把抓,就幾個幾個往下拋。邱家人不會干那事,造成一籃子饅頭不夠拋的局面。
好在七年后,鎮上已經有人開了饅頭包子鋪,小饅頭也有賣的,要是放在現在,真買不到。
饅頭一把一把往下拋,大梁一點一點被拉上去,大家都仰著頭在看。
邱父坐在大門口外邊,笑瞇瞇跟陳富貴聊天,陪聊的就早上那幾個來吃糍粑的老頭子。
大家都差不多的年紀,有共同話題。
上梁的過程很順利,東西都是準備好的,繩子也夠牢固,捆綁的也結實。四籃子饅頭還沒拋完,大梁就安放好了。
邱驚雷也不小氣,給石木二匠兩人的褲子口袋全都裝滿了小饅頭。回家可以給孩子們吃個新鮮,石木二匠的臉上都是笑,喝彩聲喊得更賣力。
四個大饅頭不能分給外人,必須留下自己吃。
邱家兄弟都知道,把各人籃子里的大饅頭全給了邱驚雷。
全村老老小小撿了不少小饅頭,個個喜笑顏開,特別是小孩子,蹲在一起比誰撿的多。
劉晶晶,劉芳芳和劉成明也撿了不少,可他們昨天已經吃過了,再吃覺得膩,全拿出來送給了剛認識的小伙伴。
陳云攔都攔不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