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公臺發喪前后,鎮寇將軍尤宏達全程悲傷,一直陪伴楊廣。
為他蓋棺,抬他入陵,之后一段時日,常在陵前默守,人皆稱之忠義。
隨著吳公臺的喪事辦完,短短七八天時間,成象殿也被一批懂得武藝的匠人修補完善,百官朝拜少帝楊倓,以他為正統。
但是
所謂正統,只不過是江都宮廷一家之見。
楊廣駕崩的消息,以江都為中心如潮水一般傳向九州四海。
江都的百姓還有所壓抑,外邊的人可管不著那么多。
尤其是那些因他三征高句麗、挖運河而失去親人的百姓,無不感覺出了一口惡氣,直喊“死得好”。
對于諸地的義軍來說,這更是一場狂歡。
原本還有些顧忌的勢力,此時也不用遮遮掩掩了。
以燕王楊倓為首的江都宮廷在成立之后,先做了第一輪嘗試,向附近的反王散布詔書,勸其歸附。
然而,他們沒有得到任何好消息。
海陵的李子通只接受朝廷給的官職,卻不去江都。
沈法興占據毗陵、吳郡,將隋宮詔書丟入了垃圾堆。
一郡太守有什么好封的
沈法興趁著楊廣發喪這段時日,一路從吳郡打到余杭,自封梁王。
同為梁王的蕭銑更是一步到位,沿襲梁朝舊制,設置百官,追謚從父蕭琮為孝靖帝,擁兵十萬,在巴陵稱帝,建元鳴鳳。
并且,他大手一揮,連封七王。
手下大將鄭文秀,被封楚王。
聽到這個消息后,好鄰居林士弘只覺被冒犯。
你也是楚王
于是將宮廷詔書撕成碎片,在豫章郡稱帝,國號為楚。
稱帝那一天,林士弘面色發紫,有種紫氣東來之感。
南部得到消息更快,待楊廣駕崩與江都擁護燕王傳至中原之后,東都百官豈能認同。
為何是燕王怎不是越王
詔書我們沒看過,就是蕭皇后說了,那也不算。
況且,要立新帝,也該在東都。
于是,洛陽群臣擁立楊廣之孫越王楊侗為帝,追謚楊廣為明皇帝,廟號世祖。
等消息傳到關中時,李閥閥主李淵擁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
在蘭州與李閥挨著的西秦霸王薛舉不落人后,稱帝建立西秦。
盡有河西之地的李軌也相繼稱帝,建立涼國。
只在月余時日,足足冒出六位皇帝,反王更是難以計數。
北方還有梁師都、劉武周兩大突厥走狗。
中土混亂的局勢,讓塞外之賊蠢蠢欲動。
天下間的世家、宗派也紛紛下注,一波又一波人奔向那些中立勢力,尋求更多支持,以圖霸業。
去巴蜀尋找獨尊堡、巴盟,川幫這三大勢力的人,更是數不勝數。
帝崩歷第四十一日。
兩位著灰色袍的中年文士駐足在楓林宮前,此地亦是蜀崗十宮之一。
地如其名,宮苑前正有一片楓林。
這兩位分別是范憶柏、邱暉,為太府寺的太府卿、太府寺少卿。
一個正三品,一個從四品。
他們身后跟著的那名書生,正仰頭朝“楓林宮”的門頭上瞧,那三個字寫得蒼勁有力。
宮苑守衛正要上前問話,范憶柏從懷中摸出一塊令牌,那守衛便退了。
“周先生,隨我們走吧。”
“好。”
周奕沖二人笑了笑,邁步時又問:“兩位高卿不是掌管財貨庫藏嗎,怎會在楓林宮中行走。”
他語氣隨意,范憶柏、邱暉卻不敢怠慢。
范憶柏道:“先生有所不知,我二人隨先帝來江都之后,他知曉我們有此愛好,便一直被安排在楓林宮書庫整理書卷。在東都時,雖有管理庫藏之責,倒也是這般行事。”
邱暉露出一抹追憶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