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飯量也可以很大的,真的能隨便吃嗎?
呼嚕呼嚕一通造!
李天明已經在旋第四個饅頭了,李學慶是第六個,那六個知青卻還在小口小口的咀嚼。
爺倆對視了一眼。
吃屎都搶不上的孬貨。
吃完飯,又歇了一會兒,六名知青感覺凍僵的身體,漸漸回暖了。
“走吧!”
李學慶扔掉煙頭,要不是為了等這幾個知青,他早就走了。
南方的娃娃,不在南方找個地方插隊,非得跑北方來,真不知道上面是咋想的。
成心刁難人!
雖然心里還是挺膩歪上面強行攤派,可來都來了,看著一個個也挺可憐的。
唉……
就這樣吧!
縣委大院門口,看著一起來的知青們都爬上了馬車,自己坐的卻是拖拉機。
幾人的心里沒有多少被高規格接待的喜悅,有的全都是對未來的迷茫。
不管愿意不愿意,未來的很長時間里,他們都將生活在這里了。
頂著凜冽的西北風,一路往西,中間翻過了一道山梁,原本崎嶇不平的路,漸漸變得平坦。
這是農忙之后,縣里組織人手修的。
市革委一把手開了口,誰敢不照辦,只不過沿途有的村鎮任務完成的好,有的純屬糊弄事。
等王作先下次再來,說不得要掃落一地的烏紗帽。
李天明和李學慶一路上不住的點評,修得好的,夸上幾句,糊弄事的,一頓臭罵。
六個知青擠在一起,自始至終沒說一句話。
“主任,回來啦!”
“天明!”
終于到了村口,經過工地的時候,眾人紛紛打著招呼。
老知青們沒往跟前湊,誰也不知道李學慶是不是憋著邪火。
只是在打量著拖拉機車斗里凍得瑟瑟發抖的六名新知青。
上一批來的幾人忍不住羨慕,他們當時可是輪著坐馬車回來的。
“建設,看著歲數都不大啊!”
最初下鄉知青的年齡被定在了16周歲,也有一些年齡小的,但只是極少數。
70年開始調整為17周歲。
可新來的……
看上去也就十四五。
這個歲數到農村來,能干點啥?
謝建設猶豫了片刻,還是叫過來兩個和他同一批的女知青。
“你們回去幫著燒燒炕,凍得夠瞧的了。”
雖然未來有可能是競爭關系,但既然來了,就是戰友,能關照的,還是要盡量做到。
“咱們人本來就不少了,又來六個……怎么住啊?”
有人提出了最實際的問題。
宋曉雨嫁人了,張青森返城了,知青點剛寬敞些,現在又一下子來了六個。
的確住不來了。
“村里肯定能想辦法解決,咱們就別跟著操心了。”
村支部。
李天明正往拖拉機上搬糧食,一個人50斤,足夠他們吃到年底分口糧了。
“大家來我們李家臺子,我代表村支委和全體社員表示歡迎。”
這套詞,李學慶已經說過很多遍了,熟練得很。
歡迎的話說完,接著就是警告。
這叫先禮后兵。
“我們村的人不欺生,但既然來了,有些話得講在前面,縣知青辦沒有你們的口糧,現在給你們發的,要吃到年底,都計劃著吃,還有年底分口糧,是要記賬的,等來年賺了工分抵。”
“還有就是,在村里別瞎折騰,城里的壞毛病,誰也不許帶到村里來,誰要是咋呼著想在村里搞事,或者做些偷雞摸狗的事,我肯定不饒他。”
六個人聽著李學慶的訓話,一個個噤若寒蟬。
“行了,就這么多,天明,送他們去知青點兒,先歇幾天緩緩。”
李天明答應了一聲。
“叔,又來了幾個,知青點兒怕是住不下了。”
李學慶這才意識到還有這個問題。
“先湊合著,回頭讓人看看,能不能再盤一鋪炕。”
第一批來的知青,最早都被安置在社員的家里,結果沒多長時間就原形畢露了。
今天偷只雞,明天摸條狗。
最后鄉親們實在受不了,就拿李老六被查封的房子做了知青點兒。
這次來的六個看著挺老實的,可到底咋樣,還得再觀察觀察。
村里要觀察這些新來的知青,同樣的,新來的知青也在觀察著未來要生活的地方。
剛剛進村的時候,他們就發現了,村口到村支部的路被修的又平又直,還澆了混凝土。
村支部的斜對過居然還有公共廁所。
感覺……
和他們想象當中的農村有點兒不一樣啊!
「今天第一更,求票票支持,還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