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臺子這下又出名了,長甸河橋合攏竣工,連番報道之下,甚至驚動了中樞。
聽起來很玄幻,但處在這個時代,很多后來人們理解不了的事卻在頻繁發生。
中樞的某位首長更是親筆手書——長甸河人民大橋!
李家臺子全體村民集資辦的集體企業,創造了財富,然后建起來服務于人民群眾的橋,自然當得起“人民”這兩個字。
當然這是后話,李天明還不知道長甸河上新建起來的橋,這么快就鍍上了一層金身。
此刻他正忙著收拾東西,準備下墳地祭祖。
天剛蒙蒙亮,李天明兄弟兩個便帶上了鞭炮、紙錢,去了村口集合,李學軍等人都已經到了。
他們爺幾個昨天住在了李學工家。
“大伯!三叔!四叔!”
沒有外人在,李天明也用不著給李學成留面子。
李學軍見狀并沒說什么,他現在也不在奢求大家族那表面的團結了,見人都到齊,招呼了一聲出發。
離得老墳近些,已經能聽到鞭炮聲了。
年前,李學工特意來了一趟,把墳地里的雜草清理干凈,踩著被凍瓷實的積雪,眾人先到了老祖墳跟前。
“三爺,您怎么也來了?天這么冷,我們這些晚輩來就行了!”
李學軍連忙上前,攙扶著三老太爺的胳膊。
三老太爺今天特意換上了一身新衣服,看上去更顯精神。
“用不著,我還沒老到走不動道呢,家里喜事這么多,我不得和祖宗念叨念叨!”
說著看向了李天明這個李家最有出息的重孫輩。
李家臺子能有今天,全都要多虧了這小子。
“看看人都到齊了嗎?”
此刻墳地里人頭攢動,新年祭祖的大日子,李家的男丁,只要過了12歲的,悉數到場,這也是多年的老規矩了。
各支的長輩查點了一下人數,除了已經從李家臺子搬出去的,基本上都到齊了。
“開始吧!”
三老太爺一聲令下,眾人立刻忙活了起來。
李學軍身為長門如今輩分最大,年紀最長的,第一個上前敬香。
這年頭想要買供香可不容易,就連紙錢也早就不讓賣了,說是封建迷信,屬于四舊,各家都是買了紙回家以后,自己剪成紙錢的模樣。
敬過香,焚化紙錢。
所有人都在心里默默地祈禱著祖先保佑。
心愿達成的,那是祖先的蔭庇之功,沒能如愿的,來年就多燒些紙錢,總之,必須要讓祖宗滿意為好。
運動剛興起的那兩年,縣里還會派人下來視察,遇到有祭祖燒紙錢的,全都抓去送學習班。
唯獨李家臺子,雖然也有人下來,但都是遠遠地看著,沒有哪個敢來李家的祖墳搗亂。
祭拜完老祖,各門開始分頭行動。
李天明帶著天亮挨個墳頭給祖先燒了紙,最后到了張翠娟的墳前。
今年清明的時候剛添過墳。
當時,李天明還想著,等到運動過去以后,找個陰陽先生,重新下葬。
張翠娟過世的時候,家里的日子過得難,再加上李學成舍不得花錢,只給打了一口薄棺,埋在地下好幾年了,也不知道那口棺材是不是已經爛了。
點燃紙錢,等火漸漸燒起來以后,李天明朝里面扔過去一股香。
“哥!”
天亮見狀一驚,詫異地看著李天明。
他們這邊的規矩是,只有夫妻兩個都不在了以后,才能享用子孫供奉的香火。
張翠娟雖然不在了,可李學成還活得好好的。
李天明沒說話,撅了一根樹杈,扒拉著還沒燃燼的紙錢。
那個爹,有和沒有都一個樣。
原先他還顧忌著臉面,可隨著李學成和喬鳳云三番兩次地上門來鬧,就連面子上的那點兒事,也早就消耗殆盡了。
現在對李天明而言,李學成最多也就是個認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