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著開中法很多商人都發了大財,其中以山西商人最多,被稱作晉商。為什么是山西呢?因為這里從唐宋開始就是邊境,始終處于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交鋒的第一線,戰亂不斷。
靠著吃苦耐勞、精打細算和團結一心,山西商人逐漸做大做強,從甘肅到遼東鎮,北方所有邊關市鎮幾乎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商人逐利就像人餓了要吃飯,不是后天養成的習慣而是本性,只能靠理性、道德和法律壓制,無法根除。一旦理性、道德和法律出現了裂縫,天性瞬間就會反彈。
說到這里,不得不再次引用后世一句名言,當利潤達到百分之三百時,資本就會踐踏世間的一切。
有道是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朝廷經過商議,決定把向前線運送糧草裝備的活兒承包給民間商人去做,做為報酬,事后按照商量好的比率提供鹽引,也就是購買食鹽異地販賣的介紹信,或者叫提貨單。
在明朝初年,北部邊境由于蒙元殘余勢力不斷試圖南下,迫使朝廷派遣了大量軍力囤駐,這就衍生出一個問題,后勤補給怎么辦?
當時北方各省遭戰亂波及已久,民生凋敝,人口和農業都還沒恢復起來,肯定無力負擔邊軍的補給,糧草、裝備都要從大后方北運。
中國歷史上的不少朝代都把鹽當做禁榷商品,由朝廷專營,不允許私人未經許可買賣。歷史又告訴我們,凡是壟斷必然產生暴利,獲得買賣食鹽的許可就成了商人掙大錢的捷徑。
<divclass="contentadv">兩邊都有需求,自然一拍即合。于是商人們想盡辦法把足額糧草裝備運到了北方前線,滿足了邊關將士的需求,同時又拿到了買賣食鹽的許可從中獲利,這就是從洪武年間推行的“開中法”。
可是受到運輸條件的限制,長途販運大宗貨物的損耗很大,同時還要征召大批勞役,讓剛剛建立的大明朝廷難以為繼。
想追究或者制止這件事,光整治邊軍和商人沒用,他們不過是表象,沒有涉及根本。想連根鏟除,牽扯面又太廣,以目前手中掌控的力量沒有把握予以改變,索性就先不打草驚蛇了。
開中法在一段時間內確實解決了邊軍的補給難題,確保了明初北方邊境的穩定。但法律和政策不是真理,有明顯的時限性,一成不變的結果就是優點逐漸消失,缺陷越來越大。
當北方邊患不再是最大的威脅時,開中法就成了部分官員權力尋租的利器。誰能為他們提供利益,誰就可以順利得到鹽引。誰要是不懂這份人情,就會在取得鹽引的過程中困難重重,甚至拿到了鹽引也換不到食鹽。
剛開始可能只有少數官員這么干,但只要有一個因此獲利而不被懲罰,其他官員就會心里不平衡。素質高點的潔身自好,素質一般的干脆有樣學樣,甚至干的比榜樣還大、還花哨。
一旦這種風氣形成,想象一下,原本踏踏實實運送物資換取鹽引獲利的商人是何感受?大家都是人,憑什么你背靠大樹好乘涼,我辛辛苦苦跑半天不光沒錢賺還可能賠錢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