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們為了賺錢,不辭辛苦四處尋找均需物資,小心翼翼用最小的成本運到邊關。朝廷雖然付出了一部分專賣品,卻解決了邊軍的后勤補給,且成本適中,看上去是雙贏的局面。
財富本身并沒壞處,權力本身也不是惡魔,但這兩種東西就像助燃劑和可燃物,只要碰到一起,再加上人,必然會爆發出驚人的能量。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能量是不可控的,結果自然是摧毀。
其實洪濤并不反對這么做,除了公權之外,法不禁即可為,很合理。如果覺得山西商人賺太多了,朝廷可以及時修改法律,比如嚴禁用多少年以上的陳糧沖抵什么的。
一一一.二五三.二一四.二二一
而山西商人就是開中法最大的受益者,因為九邊重鎮中有三座都在山西境內,明朝初中期的威脅也大多來自山西、陜西的的北邊,而不是遼東地區。
而有了權力的撐腰,并沒讓晉商集團心滿意足,反而變本加厲起來。因為保護傘不是白來的,是用真金白銀換的。換句話講,交易安全度提高了,但交易成本也隨之大幅上漲,很大一部分利潤都進了朝廷官員的荷包。
既然從開中法里得不到更多,那就擴展業務唄,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邊境貿易。大明朝廷為了有效遏制北方游牧民族的發展,把雙邊貿易當成了經濟武器,主動控制出口量。
這么一來大部分競爭對手很快就被成本給打趴下了,誰也不敢或者不愿意跑到山西去開荒種田,慢慢的山西和一部分陜西商人就形成了壟斷,幾乎承包了北方大部分邊鎮的后勤補給業務。
但山西商人比他想的更為激進,隨著生意越做越大,手里的銀子越來越多,他們不再滿足于只當搬運工了,開始在朝廷里尋找官方代理人。這下把原本還相對公平的交易變成了錢權之間的互利互換,與江浙地區的官僚資本異曲同工。
控制了北方的鹽、茶貿易,再加上邊境走私所獲得的巨額利潤,晉商們仍舊不滿足,又把眼光盯上了仕途。沒錯,他們準備培養自己人進入朝堂,然后影響朝臣甚至皇帝的決定,制定有利于晉商的政策。
但很快山西商人就發現了一件事,從內地購買糧食再運到邊關損耗還是有點大,于是就嘗試著雇傭流民在邊關附近開荒種地,玩起了自產自銷,稱之為商屯。
明代的鹽和茶都是政府專賣品,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凡是被打上專賣標簽的貨物,百分之一萬都有特別高的利潤。
經過上百年的悉心經營合縱連橫,晉商集團在朝堂里的影響力絲毫不亞于浙黨、東林黨,之所以不顯山不露水,甚至沒引起洪濤的關注,真不是勢力太小,而是所求不同。
晉商集團的官員對政治理想不太熱心,也不打算鼓吹任何治國安邦的理念,他們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賺更多錢。只要不影響他們發財,無論是什么派系都可以成為朋友,反之也一樣,絕對是敵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