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邊墻在理論上是建在了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自然分界線上,為啥說是自然呢,因為這里有條看不見的降水帶。以南降水量比較高,能夠滿足農耕的需求,往北則降水量比較低,更適合放牧。
但理論往往都是宏觀上的概括,具體于某個點并不準確。此時洪濤的隊伍就不是走在大漠戈壁、黃土溝壑上,而是山青草綠、樹木成蔭、小溪潺潺的丘陵緩坡,很多地方比宣府以北的土地還肥沃,還滋潤。
<divclass="contentadv">大概二十多里之后就能在山坡上見到一簇簇的帳篷和一群群的牛羊,唯獨牧民比較少見,估計是見到了身穿蛤蟆皮的陸軍先鋒,不知是何由來,嚇得全藏了起來。
興和城的名稱來自元代,而這座夯土小城也屬于歷史悠久,從戰國時期就有設置,在明朝初期隸屬榆林縣,地處陰山山脈的東端,距離歸化城300多里,是土默特部、喀喇沁兩部牧場的自然分界線。
說是城,其實自打明軍南撤興和城就被荒廢了百多年,蒙古牧人有時候拿它當牲口圈,有時候會在城內搭建帳篷過冬。但沒人管理更沒人修繕,大部分建筑物包括城墻都已經破敗不堪了。
在距離興和城還有十里的時候,突前的游騎便發出了煙花信號,發現三千左右騎兵正從北方相向而來。而在左右十多里游弋的探馬也陸續發現了一些游騎,看樣子像是同行。
“停止前進,整裝列陣準備戰斗!”從數量和方向上推測,洪濤覺得來者不像有敵意。但也不敢托大,馬上發出了命令。
塔山一戰殲敵不算多,但繳獲的馬匹倍之,這下李如樟的陸軍瞬間就從步兵變成了騎著馬的步兵,雖然還遠不能當做騎兵使用,作戰半徑卻增加了不少。
這次跟隨皇帝出行,前衛的五千多兵將和御馬監的幾百勇士全都是一人雙馬的豪華配置,不過也多了一份累贅,如果在行進間發生戰事,得先把馬匹歸攏起來派專人看管。
李如樟按照米涅步槍的殺傷力和射速,在陸軍里創建出來幾套平原野戰、山區野戰、樹林野戰的陣法,陸軍兵將們平日的訓練科目中,列陣、辨識號令的內容占了七成,快速挖掘戰壕二成,熟練使用武器只有一成。
在平原與敵人遭遇戰時,如果沒時間挖掘壕溝掩體,會以百戶為基本單位列陣,中間是四輪廂車和火炮陣地,士兵在廂車左右排成三列橫隊,聽百戶的銅哨聲進退或射擊。
千戶此時會站在廂車里看著本衛指揮使的信號旗接收號令,然后安排自己所屬的百戶該如何行動。
每位指揮使都有一輛專用的信號廂車和若干信號兵,戰時廂車里筑起一架十多米高的折疊木梯,兩名信號兵爬上去把身體綁好,一人舉著望遠鏡觀瞧,一人舉著兩面小旗打旗語。
指揮使就是通過這兩個信號兵來和上級以及下級溝通敵情、陣型變化、進攻或者撤退信息的。每個衛都有單獨顏色的旗幟,千戶和百戶們只需在戰場找到特定顏色的旗幟,并把旗語看懂,就可以準確接收到命令了。
這套指揮系統并不是洪濤搞出來的,而是李如樟仿照海軍的指揮系統,以陸軍的條件綜合出來的。再輔以銅號和銅哨,基本能做到讓命令快速下達到百戶的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