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濤對瓦剌和外喀爾喀蒙古南下一點都不擔心,自己苦心經營了二十年,大半國庫都耗費在軍隊建設上了,如果僅憑幾萬騎兵就能輕易攻克,那還不如不軍事改革,保留著邊軍說不定還能頂一頂。
至于說吐魯番汗的試探該如何回復,也不用孫承宗操心了,等巴赫提抵達吐魯番見到玉素甫,一切就將明了。
現在變動最大的反倒是南路軍,除了快速突進盡可能全殲葉爾羌城的汗族和沙迪和卓家族,防止他們向西逃竄之外,還要防備布哈拉和哈薩克兩個汗國的增援。
幾萬人的規模按說對兩衛陸軍構不成威脅,可不得不考慮到戰場所在地的因素。如果當地部族武裝和民眾的反抗太激烈,這仗還真不太好打。
這時候就要說孫承宗大膽和靈活自主的性格了,按照計劃他只需守住瓜州,做好進軍哈密的準備即可。但在抵達瓜州之后他并沒閑著,而是仔細審問了被俘的牧人,從他們口中得知了從陽關通往若羌的故道。
再然后就是內蒙古騎兵的活兒了,鄂木布親自率領最會尋路的族人,按照牧人提供的線索從陽關出發,沿著山勢向西探索。
在找到第一個小綠洲之后,馬上在沿途每隔100里建設一座小型兵站,留下充足飲水、食物和馬匹,當做傳遞消息的節點。
用了一個多月時間,鄂木布帶著騎兵一路找一路建,探索了500多里。剛開始弄了6個兵站,后來遇到平頭哥才知道找對了方向,干脆把100里又改成了50里,愣是從陽關弄出條驛道,每隔50里設一個驛站。
平頭哥就是靠著這些驛站才跑出了全速,算起來的話,此時驛站應該已經快修到若羌附近了,搞不好鄂木布和杜文煥已經見過面了。
雖然驛道和驛站并不能縮短距離,也沒法改變氣候,甚至不能通行大軍,卻可以加快南路軍和北路軍的通訊速度,作用還是很大的。
其實真想通過大軍也不是不可以,只是無法同一時間走,需要細水長流似的一天一批。現在洪濤就要讓孫承宗用這個辦法向南路軍增援了,至少兩個衛兵力。
必須把若羌和于闐牢牢占住,掐斷溝通南北疆的塔里木河與白玉河走廊,徹底堵死拉提甫汗回援的捷徑,同時保住南路軍的退路。
“在那邊鋪幾張地毯,讓皇太極把人帶過來吧。”寫完了回信,洪濤指了指幾百米外的炮兵營地,讓王承恩帶人過去布置。
故意在炮兵營地旁邊接見來自葉爾羌城的沙迪和卓,就是想讓他看清楚明軍的火炮數量,最好能來個不戰而屈人之兵。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