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點不同、觀察角度不同、涉及廣度不同、接觸深度不同,導致了他們倆對同一個人和同一個國家所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
具體到這場戰爭,科恩應該更有發言權,畢竟他和戰爭雙方的高層都當面溝通過,充分了解起因和目的,也能正確評估兩邊的實力,然后就產生了一種疑惑。
從他聽到、看到、掌握到的雙方軍事實力方面評估,大明帝國是明顯占優的。如果態度再積極一些的話,甚至有可能轉變戰場態勢,用犀利的進攻讓歐洲聯軍處于被動防御狀態。
然而從準備到行動已經快一年時間了,大明帝國好像突然得了重病,變得非常遲鈍,除了調集現有軍隊做出防御姿態以外,竟然沒有絲毫主動進攻的意思,這很不符合景陽皇帝乃至大明軍方一貫先發制人的作風。
為什么會這樣,聯軍將領們一致認為是大明帝國兵力不足所致。亞洲的陸地面積比歐洲大了好幾倍,還有東起日本海西至阿拉伯海的眾多海洋,以一國之力掌控,必然要面臨兵力過于分散的窘境。
如果僅是面臨某個歐洲國家,比如西班牙的挑戰,大明帝國還能依靠先進的航海技術占據優勢,可一旦遭遇整個歐洲的聯合進攻,必然會顧此失彼難以支應。
但科恩始終不認為大明帝國是因為力有不逮才在恩鳥港露出了敗相,因為這場戰爭并不是歐洲各國主動挑起的,反而是大明帝國起的先手,歐洲各國屬于被動應付。
縱觀景陽皇帝幾十年來的東征西討,其中多一半全是主動出擊,且從沒有露出過疲態。按說這次主動挑釁歐洲各國應該也是做足了萬全準備,不應該一照面就露出這么大的破綻。
所以說恩鳥城的陷落并不不能說明歐洲聯軍占據了上風,說不定又是一個事先挖好的陷阱,這也最符合大明皇帝的一貫風格。
“……是啊,他們擁有200艘以上的戰艦,還有數量差不多的武裝商船。就算要部署在波斯灣和紅海一部分,這里也不應該只有十幾艘?”
既然能主動去亞洲觀察了好幾年,特羅普肯定也不是顧頭不顧腚的魯莽之輩,聽完了好友的分析馬上也意識到大明海軍的兵力部署出現了嚴重失衡。
然而光覺出可疑沒用,想說服伯恩哈德乃至聯軍各路將領不要被暫時的勝利蒙蔽,就要拿出更確切的情報,比如大明海軍的主力有可能在什么地方。
“你還記得去年發生在美洲西海岸的海戰嗎?我一直有個問題沒搞清楚,大明皇帝為什么要去主動攻擊美洲的西班牙艦隊?
如果他能把用于美洲的兵力全投入到小亞細亞,再加上波斯人的協助,這時候奧斯曼帝國恐怕已經不存在了。
完全控制地中海東岸的土地,等于掐住了歐亞之間的陸地咽喉,是不是比消滅十幾艘西班牙戰艦更有戰略價值?”
見到特羅普沒有粗暴否定自己的分析,也對大明帝國的戰略部署產生了疑問,科恩才愿意繼續往下說。這次他不再局限于歐洲聯軍與大明軍隊的正面對抗了,而是將眼光放開,從全世界的角度尋找蛛絲馬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