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成了分賊協議,阿斯木汗終于能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具體作戰上來了,然后就發現了一個大漏洞。在錫爾河谷這樣廣袤平坦的草原地形里,步兵是打不過騎兵的。
“當年御駕親征西域時,我也是這么和皇帝陛下說的,結果葉爾羌騎兵輸得精光,前去支援的布哈拉和哈薩克騎兵也狼狽而逃。
那時候的大明陸軍還沒有太多作戰經驗,只憑火槍和火炮就能摧枯拉朽。現如今已經有了專門對付騎兵的武器和戰術,沒理由打不過。放心吧,我和你都不離開,咱們就在城里好好看著步兵是怎么對付騎兵的!”
說起戰術問題,黃太極就更不尿誰了。他本身就是騎兵起家,被俘之后又專修了陸軍科目,在多次大規模作戰中,通過理論聯系實踐繼續深入研究騎兵戰術,屬于步兵、騎兵雙學位。
這些年在西域除了處理日常事務之外,他干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琢磨步兵如何破騎兵、騎兵又怎么破步兵,為此還發明了好幾套戰術,獲得了總參謀和皇帝的嘉獎。
在得知了敵人的大概來源和行程之后,黃太極和丁順馬上對西域戰區的兵力部署進行了針對性調整,從被動防御改為主動防御。
第一個步驟,黃太極率領陸軍第31衛從塔什干繼續向西抵達突厥斯坦城,與駐守在這里的陸軍第30衛匯合,成為防線的第一個節點。
然后是中西部都司都指揮使白不平率陸軍第12衛從德魯日巴前出到江布爾城、中西部都司參謀長漢寶包率陸軍第11衛離開塔城調往撒馬爾罕。
此舉意在增加防線的彈性和縱深,以江布爾、突厥斯坦和布哈拉3座大城形成第一道防線。如果敵人強攻,那正中下懷,讓騎兵停下來就等于勝利了一半。
如果敵人不管不顧繼續東進也沒關系,這3座大城均位于交通要道之上,還是重要水源地。城內駐兵隨時都可以出城尋找戰機,少則打多則退,進退自如。
在這種局面下,東進的敵人騎兵就比較難受了,實際上從古至今發生過無數次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的戰斗,放任堅城不攻還敢繼續深入的次數少之又少。
正常情況下,東進的騎兵大部隊必須想辦法拔掉這3座城中的一座,轉而當成自己的后勤基地,以確保后路安全通暢。
第二個步驟,丁順分別與哈薩克、布哈拉汗國的主要實權人物交換了意見,并取得了統一認識:這場戰爭的意義是長遠的、影響是巨大的、作用是關鍵的,各方必須盡力取勝!
換成人話,誰勝利了誰就能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獲得中亞地區的控制權,同時還會輻射里海和黑海地區。為了自身利益,哈薩克與布哈拉汗國必須也只能和大明帝國站在一起,拼了命也要爭勝。
有人說這不是廢話嘛,實則不然,每個國家和群體內部都不是鐵板一塊,每個人每個勢力站在不同角度和立場上,也會對同一件事產生不同的認知和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