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汗國小玉茲就是鮮明的例子,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限制,對待這場戰爭的態度就與大玉茲和中玉茲完全不同。
所以說丁順的工作不僅重要,還非常必要,關系到三個國家高層的戰略思路以及投入力度。有了統一認識才能有接下來的第三步,四個字,堅壁清野!
騎兵厲害就厲害在速度上,而游牧民族的騎兵又比農耕民族的騎兵多了一個技能,四海為家。
他們出遠門作戰通常會帶上一部分牧人和畜群,一邊作戰一邊劫掠一邊打獵一邊放牧,可以持續很多天不依靠后勤補給,戰斗力還不減弱。
農耕民族的騎兵可以通過訓練,把騎術提高到與游牧民族騎兵一樣的水平,正面作戰絲毫不落下風,甚至借助甲胄和武器獲得優勢。唯獨在持續力上無法相比,作戰時間越長戰斗力越弱,比較依賴后勤補給。
而這種能力就沒法用訓練來彌補了,風餐露宿、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本身就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寫照,已經深深刻在基因之中了。
那該怎么抵消或者最大化的消弱游牧騎兵的持續優勢呢?女真族與蒙古牧人爭斗由來已久,黃太極在這方面很有心得。
做為半游牧半定居的漁獵民族,女真人在弓馬純熟方面并不占任何優勢,為了對抗來去如風的蒙古騎兵,他們從無數次交鋒之中總結出來很多辦法,其中就包括堅壁清野。
只要把作戰區域內的牧人和聚居地盡可能的清理干凈,不給敵人留下可以利用的資源,就能讓游牧騎兵的持續優勢減弱。
如果再能威脅騷擾到對方的后勤部隊,還能讓游牧騎兵沒有后勤補給的劣勢更加凸顯,此消彼長之后勝面就比較大了。
具體到這場很可能發生在哈薩克汗國境內的戰爭,黃太極認為之前的經驗依舊管用。敵人遠征至此已經走了2000多公里,沿途就算再順利也難免人困馬乏,急需物資補充和休整。
尤其在進入中玉茲地區之后,沿途一個大部落遇不上、什么有用的物資也搶不到,再加上沿途大多數都是荒漠和戈壁,大群的動物本身就匱乏,光靠打獵是無法補充大軍所需的。
而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說服中玉茲所屬的各部牧人忍痛割愛,暫時放棄傳統牧場和聚居地向東遷徙。
這事兒說著挺容易,做起來卻非常難。即便是楊吉爾汗和艾斯木汗全力配合,仍舊難以讓至少十幾萬牧民指使如臂。
做為陸軍參謀長,丁順這時候就展現出能力、魄力和眼光了。他首先找準了難點所在,不是牧民們不愿意配合,而是有切實難處。
牧區生活雖然沒有固定的村莊,卻也不是隨便找個平地就能扎營。氣候、草場、水源之類的自然條件都要合適,否則就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